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地方改革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改革 > 要闻

巴马县那桃乡:深化“三变”改革 奏响 乡村“共富”乐曲

来源:改革网作者:黄春梅时间:2024-07-12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报道(通讯员:黄春梅)巴马瑶族自治县那桃乡民安村距县城10公里,衔接巴马、大化两县,民安大道贯穿全境,是全县交通要道之一。近年来,随着民安大道、贺巴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民安村区位优势日益凸显,但土地资源少、工业发展动力不足、集体经济薄弱等问题成为制约民安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瓶颈。为切实将区位优势转换成发展优势,民安村锚定“村民致富增收、集体经济壮大”发展目标,通过强化农民主体地位、持续盘活资源、完善村集体经济利益联结机制,创新推进农村“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不断拓宽群众增收致富路径。近年来,民安村先后获评自治区清廉示范村、自治区级文明村、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十百千”示范站、自治县信用示范村、五星级党组织等荣誉。

深化资源要素整合,精准盘活闲置资源,实现资源变资产

城镇化步子加快,“带走”了农村人口,也带来了土地闲置、房屋闲置等问题。民安村按照“摸家底、聚人心”思路,以闲置资产变成经济活水为目标,对辖区内闲置土地、闲置房屋、闲置场地等资源进行摸底分析,因地制宜谋划产业布局,并整合粤桂协作资金、闲置土地、自然风光等资源要素,流转石湾屯823亩土地建设赐福田园综合体,村民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每亩1300元,青苗补偿500元至1500元不等;带动200余名就近务工,实现“土地流转有租金,参加劳动有薪金”“双金”收入。同时,盘活石湾屯村民闲置房屋,发展村集体经济桃花苑民宿,每户每年有1-2万的租金收入,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也鼓了群众的腰包。

壮大新型村集体经济,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资金变股金

传统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单一、联动带农效益低,为避免同质化、低端化竞争,民安村立足村情,积极探索多元化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不断健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联动益农效益,蹚出一条差异化、品质化、特色化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依托赐福田园综合体核心区位优势,以八村党建联盟为载体,抱团发展18亩村集体经济草莓园、260余亩村集体经济马铃薯基地,带动当地100余村民参与草莓种植管护。大力开发休闲采摘经济,年经营收入19.72万元。除了发展特色产业,党支部还通过入股巴马丽琅公司、双胞胎养殖场、宝庆钢管厂以及出租场地等方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2023年村集体经济累计收益达77万余元。同时,不断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流程对村集体经济收益金进行分配,让村民切实享受到村集体经济带来的红利,提振村民参与乡村发展信心。2024年以来,共有200余户农户享受村集体经济分红。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激活发展内生动力,实现农民变股东

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风险高等因素导致农民做股东的意愿低,为激发农民发展积极性,民安村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农民主导、技术指导”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在不触碰耕地红线的前提下,发动农民自主发展柑橘、火龙果、土鸡、香猪等种养殖特色产业。通过“五位一体”农村信用体系信贷倾斜、技术培训等政策扶持农户发展特色产业,引导成立家庭农场、种养殖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目前,民安村共有4个家庭农场、4个种养殖合作社。同时,积极与农业、就业等行业部门对接,强化技术培训指导,通过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职业技能培训班等多种途径提升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农民的致富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广泛宣传甘中成、甘敏军等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不断强化示范引领作用。以夜话会、围炉会形式广泛听取农民对乡村振兴规划制定、项目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动更多的农民变成股东,全面贯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改革理念。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