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改革网作者:祖智慧 徐文亭时间:2024-07-05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报道(祖智慧/通讯员徐文亭)金色的麦浪翻滚,阳光下的乡村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在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武城村,天宁区人民检察院创新设立乡村观护基地,将农耕实践、经典阅读与法治教育结合,打造耕读式观护帮教新模式。在这里,检察官们引导罪错未成年人,在身体力行的劳动教育中培养耐心与责任感,在传统文化研学中提升道德情操与文化素养,在法治教育中根植对法律的崇高敬畏。这也是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干预的创新实践,为这些曾经迷途的孩子提供一片肥沃的土壤,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实现自我反思、转变与成长,让他们的初心得以生根发芽,让法治的阳光照亮他们前进的道路。
初心的播种
在乡村的广阔天地里,在基地农耕专家的耐心教导下,他们学习培育秧苗,如何给予它适宜的环境和养分,让它在土壤中生根发芽。在卷秧苗环节中,看着从稻种浸泡、发芽,到长出小苗,感受生命的力量和无限可能。
在插秧的过程中,他们在水田中弯腰劳作,细心地将每一株秧苗插入泥土,感受着泥土的湿润和生命的温度。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了细心和耐心,体会到了耕种的辛劳和对自然的敬畏,更是对自己意志的锻炼和坚韧不拔精神的培养。
田野间的课堂
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没有黑板和课本,有的是泥土的芬芳和汗水的甘甜。稻谷成熟,检察官与罪错未成年人一同拿起镰刀,在金色的麦浪中,收割希望的硕果。在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他们理解了付出与回报,理解了每一颗种子的初心和坚持,在每一次的弯腰中更加坚定对自己努力的肯定和对未来的憧憬。
通过亲身体验农耕的艰辛,罪错未成年人学会了面对困难和挑战,培养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同时,他们在实践中学会了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这正是行为矫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典阅读引领法治人生
在乡村观护基地,检察官们将传统文化等经典阅读与法治教育相结合,通过生动的案例教学、互动式讨论等方式,让他们了解法律的基本原则和社会规范,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在《弟子规》等经典阅读的熏陶下,他们学习到孝顺、尊重、诚实和谦逊的美德;在法治教育的引导下,他们树立起对法律的敬畏和遵守法律的自觉。这种结合不仅帮助他们认识到过去的错误,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自我反思和行为矫正的动力,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素养,通过“文化根”塑造“法律魂”。
未来的展望与守护
在乡村观护的田野上,每一颗种子都承载着生长的潜力和未来的可能,正如每一个罪错未成年人都拥有改变自我、重塑人生的机会。天宁区人民检察院以“一颗种子的初心”为主题探索观护教育矫正新模式,不仅为罪错未成年人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成长平台,更体现了法治教育、行为矫治和农耕文明的深度融合。在这里,他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意志得到了锻炼,行为得到了矫正,法治意识得到了提升。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找回了自己的初心和梦想,决心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用勤劳的双手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下一步,天宁区检察院将继续依托本地特色产业、文化、资源优势,不断丰富观护帮教形式、措施及载体,为罪错未成年人提供更多实践平台,打造“重启人生”的起航点。同时,通过数字检察赋能,精准识别每一个罪错未成年人个性化帮教需求,制定更为科学和有效的干预措施。一颗颗迷茫的种子,在法治的阳光下,将勇敢地迈出成长的每一步,迎接阳光和雨露,最终长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