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区域协作 > 发展改革

果洛州玛沁县:深化县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有效破解基层治理“老大难”问题

来源:玛沁县委办公室作者:时间:2024-07-05

2021年以来,玛沁县围绕构建“一支队伍管执法”改革目标,放大先行优势、坚持系统谋划,深入开展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工作,执法模式由以往的“条条执法”转变为“块块执法”,初步形成“1234”工作机制,摸索实践出一套综合行政执法“玛沁样板”,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激发更强活力。

组建“一支队伍”,推进执法体系由“九龙治水”向“攥指成拳”转变

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前,全县共设立8支执法队伍,平均每支队伍执法编制为6名,存在区域执法事项少、执法对象行业分散且数量少、执法力量弱等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玛沁县按照“编随事走、人随编走”的原则,整合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农牧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安全生产监察执法大队6支执法队伍,组建1家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形成1+1+5(1个综合行政执法工作领导小组,1家综合行政执法局,5支片区执法中队)综合行政执法架构,探索开展5+N(5支执法中队和市场、卫生、公安、生态等多个领域执法)的联合执法模式,执法力量更加集中,构建了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综合行政执法体制,形成了“部门综合覆盖,一支队伍管执法,一枚印章管处罚”的状态,执法监管主体多和多头重复执法的问题迎刃而解。

形成“两项机制”,推进执法行为由“简单粗放”向“专业精准”转变

在改革中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工作联动,推动综合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

一方面,建立行政执法台账管理机制。立足着力破解基层执法“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难题,将原有6支执法队伍的执法事项、执法人员和执法对象重新梳理归集,通过建立“两单两库一书一台账”(综合执法事项清单、监管与执法责任清单、执法人员名录库、市场主体名录库、执法委托书、改革问题销号台账),梳理执法事项246项,进一步厘清综合行政执法局执法权责、执法事项、执法领域和人员编制,实现了“专岗、专人、专事、专权、专责”。

另一方面,建立行政执法协同联动机制。围绕工作联动、案件协调、信息共享、执法监督等制定《综合行政执法十项制度》,聘请专业律师全程司法服务,推动执法人员执法准则、执法纪律进一步规范,执法监管、执法问责进一步加强,规范执法、公正执法的意识进一步树立。以往执法过程中存在的执法不公、执法不严、随意执法等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基层执法的感召力、公信力和震慑力显著增强。

开展“三跨执法”,推进执法效能由“末端整改”向“源头治理”转变

打破传统行业领域执法模式,探索开展跨领域、跨层级、跨部门“三跨”执法,综合行政执法局在承担县域内执法工作的同时,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要求,推动执法力量向基层延伸,将综合行政执法局下设的5个执法中队按照“派驻+辐射”方式推动执法力量向一线下沉,并根据乡镇执法案件数量动态调整执法力量,确保综合执法“一竿子插到底”,消除乡镇执法盲区。

充分发挥综合行政执法治理优势,县综合行政执法队伍除有效开展区域内执法工作外,向上承接执法权限、履行监管职责,向下强化法宣职能、消除违法隐患,变被动监管为主动出击,变集中整治为常态管理,变单一工作为系统服务,多领域乱象被遏制,执法成效显著提升,案件胜诉率、群众认可度、满意度等大幅提升。

完善“四级网格”,推进执法深度由“有责无权”向“协同配合”转变

针对涉藏地区群众居住分散、普通话普及度低、法制观念淡薄等问题,进一步完善县乡协同配合机制,由各乡镇熟悉涉藏地区群众工作的副职兼任派驻中队队长,由乡镇林草管护员、辅警等掌握汉藏双语、了解涉藏地区情况的基层党员干部担任网格员,组织执法人员通过每周集中学习、定期集中培训、模拟开展执法等方式提升执法人员综合执法和专业执法水平,形成“乡镇副职+派驻执法中队+乡镇联络员+网格员”县乡两级纵向协同配合、横向全面覆盖的违法行为巡查四级网格。

充分发挥基层“哨点”“探头”作用,紧盯违法行为,建立“网格吹哨、乡镇联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在一类、二类乡镇设置社会治理和应急管理办公室,在三类乡镇经济发展和公共管理服务办公室明确综合行政执法职能,由综合行政执法局分片区在乡镇开展综合行政执法,各乡镇配合县级执法部门做好辖区内日常执法工作及重大案件线索巡查,实现了执法、监管、服务的有机融合、齐抓共管。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