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网专稿作者:谢海森 刘亚婷时间:2024-07-05
2024年祁连县实施援建项目14个、年度投资5905万元
渤海之滨、黄河之州的山东省滨州市已经进入炎热的夏季,而青藏高原北缘、祁连山腹地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却是一番绿草如茵,野花竞放的景象,大草原牛羊迎来最肥美的季节,旅游旺季的喧嚣正式开始,这是独属于祁连县发展的“一年之计”,也是滨州援青干部们全力推动援青工作突破提升的“关键之期”。
如何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推进产业协作向更深层次拓展?如何让教育和医疗等重点民生实事惠及受益更多群众?如何推动民族“三交”工作再上新高度?这些都是援青干部门每天要思考数遍的问题。不同于“大硬件”帮扶时期,“十四五”以来,滨州援青工作精准链接资源,围绕资金、产业、人才、基层结对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更深层次的帮扶。滨州市援青干部管理组组长、祁连县委副书记、副县长王欣介绍,2024年祁连县实施援建项目14个、年度投资5905万元。
产业协作注入“新动能”
进入祁连县,莽莽林海、辽阔草原映入眼帘,还可以见到与雪、峡谷、冰川融为一体的原生态景观,因此这里有着“天境祁连”的美誉,近年来更以“东方小瑞士”的名头成为旅游“网红”打卡地,旅游业和畜牧业作为祁连的两大支柱产业,也是滨州产业援助的重点领域。
2024年开局,援建产业项目加快建设,跑出加速度。“黄草沟村生态畜牧业集中规模化养殖基地等3个续建项目均已于4月中旬复工,目前正在稳步推进;祁连县生态农畜产品价值实现试点项目等2个费用类项目目前正在编制项目实施方案。”王欣如是说。
在卓尔山景区入口附近,一所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全方位、一站式服务的现代化游客服务中心投入使用。这里是祁连县八宝镇拉洞台村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项目二期,投资800万元,资金来源全部为山东援建资金,建筑面积为1588.06平方米。
“该游客服务中心实际运营后,将助力拉洞台村打造成为游客打卡目的地,直接带动周边64家民宿农家乐产业提档升级,实现12名以上村民就业,平均每人每月增收4000元左右。”滨州市援青干部伊善强介绍说。
由山东援建的祁连县小微企业孵化基地,在“十四五”期间,进一步投资1200万元开展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截止目前,园区已经入驻企业7家,正在洽谈4家,企业投产后将吸纳当地群众就业100余人,该基地以低门槛为入驻基地企业的成长提供足够的孵化条件,帮助和支持企业发展。”基地负责人介绍说。
面对以上成绩,滨州援青思考更多的是如何开创招商引资工作新局面。2023年滨州援青筹备参加海北州山东招商引资推介会,6个项目现场签约、协议金额8500万元;促成金祁连乳业绿色有机奶制品在滨州“京博家”连锁店销售,实现销售收入100余万元。
招引工作的同时,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增强产业发展内生动力。2023年,深化与滨州畜牧兽医研究院合作,“藏羊多胎性能选育”等5项科研项目推进顺利。争取山东省科技厅专项经费50万元,与金祁连乳业公司合作实施乳制品加工关键技术创新项目。
智力帮扶培植“源动力”
近年来,在山东援建资金的帮扶下实施了大量校园文化建设项目,位于祁连县城东郊的祁连县寄宿制民族小学,教学楼的走廊楼梯处随处可见红色文化、民族团结教育、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栏,学校还创新开设了“孔子学堂”兴趣班……整个校园充满着浓郁的人文氛围。
而这是只滨州教育援祁的一处缩影,在祁连,如今无论多偏远的农牧区,教育不再有被遗忘的角落:去年祁连12所中小学、27所幼儿园,全部与滨州优质中小学、幼儿园签订了结对帮扶协议,实现滨祁“幼小初高”学校结对“全覆盖”。
滨州援青尤其注重教研队伍和教师队伍的培养工作。去年以来,共组建祁连县“名师工作室”等12个专题工作室,实施“远程智慧援教”工程、开展线上交流50余次,组织祁连县中小学校长、优秀班主任赴滨交流学习100余人次,有效助力祁连教育水平提升。
滨州市援青干部李玉国说:“滨州援青坚持压任务、挑重担,将80%以上新一批援青教师调整充实到高三、初三毕业年级任课,在滨州市第一中学设立‘内高班’,实行校长直接负责制,全力打造滨州教育援青‘金字’招牌。”
用心用情浇灌,祁连教育花开并结出累累硕果。滨州一中“内高班”2023年高考再创佳绩,40名考生全部达到本科一段线,连续6年本科上线率100%,学子更登以海北州理科第一名成绩考取复旦大学。
令人欣喜的是,滨州医疗援青接连实现新突破。去年,扎实推进滨祁医联体建设,成功打造心电远程诊断中心并举办首届心电培训班;今年3月中旬,全面完成新一批支医人才选派工作,15名高水平医疗专家顺利到岗,截止目前已开展“骨水泥诱导膜技术治疗慢性骨髓炎”等祁连“首例”手术5次;今年4月,滨州援青协调滨州市博兴县卫健局捐赠50万元并选派10名医疗专家,全面助力祁连县人民医院“五官科”建设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标准化提升建设,这是积极探索医疗“小组团”帮扶的一次重要尝试。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当两地不断深化医疗帮扶合作,一组组有说服力的数据见证了真干实做的成就。2024年的新一批支医人才,截至目前已开展业务培训30余次、“师傅带徒弟”20余人、开展八宝镇卡力岗村下乡义诊等活动2次,用真心、真情、真绩持续叫响着滨州“好曼巴”口碑。
民族“三交”谱写“新华章”
祁连县图书馆是由山东省投资1500万元援助建设的一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是祁连县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图书馆。2022年“滨州市援青干部人才学习之家”在此挂牌成立,并为其捐赠首批图书1000册……一直以来,滨州援青高度关注祁连图书馆这一援建项目,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为持续造福人民的重要平台。
“在祁连县这个约只有5.26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1.5%的小县里,图书馆年均接待读者高达8万余人次,有力地促进了我县精神文明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祁连县文化馆馆长韩廷辛说。
“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青海作为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省份,提到民族工作,必谈“三交”,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性在青海已经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
与之相对应的是,援受两地党政互访频次与文化交流互鉴力度逐渐加大。2023年以来,累计开展政府间双向交流活动50余次,涉及部门40余个、600余人次,签订合作协议14个,争取计划外物资资金1200余万元;儿童剧《小虎滨滨历险记》、滨州群星合唱团成功来祁演出,“‘鲁青一家亲’海北州建州70周年专场交流演出”“滨州美术家协会采风交流”等系列活动成功举办,滨祁文化交流持续深化。
在持续深化“三交”工作的同时,滨州援青多点布局、多措并进,撬动文旅消费新增长。滨州援青干部曲晓伟介绍,一方面,认真筹备“诚邀好客山东·相约大美青海”2024文旅宣传暨招商推介会,目前已协调联系签约单位3家,意向签约金额6000万元。另一方面,谋划筹备“山东美食进祁连”活动,5月上旬协调淄博烧烤“海月龙宫”负责人和有关组织设计方来祁考察,确保7月初旅游旺季时如期举办。
在援青工作中,滨州援青干部们始终坚持“祁连所需、滨州所能。”如一泓清泉注入祁连,源头活水润泽民心,像一颗种子,在此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努力为祁连绘就一幅“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文化兴”大美画卷。(中国发展改革报社、改革网 谢海森 刘亚婷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