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地方改革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改革 > 地方改革

南京公安公布“十大实事”评选结果

来源:改革网作者:茆同风 祖智慧时间:2024-06-20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报道(茆同风 祖智慧)近年来,南京公安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牢牢把握公安工作现代化建设这一主题主线,创新实施现代警务战略,聚焦护航社会发展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民生问题,推出了一系列赢得广泛赞誉的服务举措。

为了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更好守护人民群众的幸福和安宁,前期,南京公安启动了“践行‘枫桥经验’护航平安发展——南京公安‘十大实事’评选活动”。经过2个多月的评审工作,结合“事例实绩、网上展播、群众反响和现场评审”等综合评判,最终南京公安“十大实事”评选结果正式出炉,它们是……

1、线下超百万市民参与,线上网络传播量超3亿人次,一场“现象级”警营开放活动——《南京公安警营开放周》项目

2、以人民为中心,解人民之所急,成立专班查找失联人员——《“火线”提速再发力“寻人”见底保民安》项目

3、构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全市平安感知网——《创新布建“五位一体”平安守望点》项目

4、坚持“命案必破”不动摇,伸张公平正义,维护法律尊严——《秉持人民至上理念攻坚突破命案积案》项目

5、聚焦学生家长接送学难题,综合施策护校安园——《“一校一策”精细治理“接送学”交通秩序》项目

6、率先推出210项公安服务“一起办”,实现公安窗口“服务找人”的转变——《“综窗”服务再升级关联事项“一起办”》项目

7、为企业提供“清单化、一体化、规范化”和“全覆盖、全方位、全天候”的公安服务——《企业的“110”,竭“警”所能护企发展》项目

8、只进一扇门,办成两省(市)事,实现跨地区公安政务服务通办——《“两省一街”“两市一窗”政务服务窗口品牌》项目

9、“枫桥经验”新实践,将平安触角延伸至小区街巷的“最后一米”——《“平安联盟”社会治安巡防“智治”体系》项目

10、坚持生命至上,在全市水域扬起应急救生救援的“生命之帆”——《升级救捞机制撑起“安澜之舟”》项目


附件

序号1

实事单位:南京市公安局新闻中心

实事名称:南京公安首届警营开放周

2024年1月6日至10日,南京警方举办了以“平安南京‘警’彩无限——百万市民看公安,南京警营欢迎您!”为主题的警营开放周活动。这次活动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穿始终,突出“亲民、公开、融合、互动”特点,按照“一警种一特色”“一分局一品牌”“一所队一亮点”原则,设置1个主会场、13个分会场、3个开放点,同步开放百余个基层所队站,实现了“全警种展示、全领域开放、全业务汇报、全过程互动”,集中展示了南京公安现代警务改革成果和队伍良好形象,有效拉近了警民关系,打造了一场“现象级”的警营开放活动。

据统计,开放周期间,线下超百万市民参与活动,电视和网络传播量超3亿人次,#南京公安警营开放周#相关话题访问量过亿,登上同城热搜榜第一,央视《新闻联播》专门报道,市民群众和广大网民纷纷点赞,直呼“过瘾”“接地气”,成为新年伊始南京警民一场“双向奔赴”的巨大盛会。

这次活动市民参与度深,见证了平安南京建设成果。市民群众直观感受南京警方纵深推进现代警务战略取得的成绩,实地体验深度了解南京作为全国十大安全城市背后,全警的辛苦付出和积极贡献;关注度高,搭建了警民沟通新型平台。广大群众和网友通过走进警营、现场观摩、互动体验及观看直播的方式,近距离、多维度接触公安民警、了解公安工作、感受警营文化,特别是很多孩子通过活动种下“警察梦”;反响度好,增加了政府部门亲和力。广大网友通过今日头条、微博、抖音、小红书、哔哩哔哩等社交自媒体平台争相发帖、晒图刷屏,在沉浸式体验中提升了安全感、满意度和获得感,也增强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互动性强,拓宽了群众参政议政渠道。通过建立“听语+”平台等征集反馈机制,主动倾听社会声音,全面优化服务举措,及时通报相关部门进行整改,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更加信赖。

序号2

实事单位:南京市公安局指挥中心

实事名称:“火线”提速再发力“寻人”见底保民安

针对群众关注的“失联”问题,南京市公安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解人民之所急,充分践行现代警务机制改革战略,于2022年11月起,依托“情指行”一体化运行机制优势,在指挥中心组建“失联人员查找”专班,负责全市范围内失联警情的研处查找。工作中,专班按照“专业+机制+大数据”的新型警务模式要求,将打击犯罪、治安防控等工作中总结提炼的各类技战法,积极应用于失联人员查找实践,通过分类施策、精准调度、合成作战、链式闭环,第一时间回应群众关切、协同社会联动,真正做到以工作“小切口”推动形成“大治理”格局。省公安厅专门予以全省推广,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法治在线》栏目)、法治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广泛刊载报道,并获评南京市公安局改革创新金奖。

今年以来,“失联人员查找”专班结合查找实例,继续完善规范指引,持续升级工作机制,优化了多套“弱势人员失联查找”的战法模式,已累计找回失联人员3070人。

序号3

实事单位:南京市公安局治安支队

实事名称:创新布建“五位一体”平安守望点

近年来,南京市公安局治安部门紧紧围绕全市平安建设大局,牢牢把握公安工作现代化建设主线,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探索“打防结合、整体防控、专群结合、群防群治”的基层社会治理新举措,充分汇聚社会资源开展联动共治,在全市创新布建集“避险、报警、求助、宣传、信息”五大功能于一体的“平安守望点”,构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安全感知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稳步提升。目前,全市已建成2003个全天候实体化运行的“平安守望点”,7.3万余名由单位门岗、物业保安、外卖小哥等力量组成的安全员队伍,在公安机关组织下开展巡逻防范、邻里守望,累计协助处置各类警情1500余起,救助群众470余人,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

该体系以“基础实、扎根深、易复制、可持续”为建设原则,突出“平安守望点”基础规则,明确“平安守望点”功能定位,对点位布置、运行机制、人员培训、装备配备等核心要素精心安排,确保布建合理、运行顺畅,有效破解了传统群防群治“重数量、轻质量”“有网络、无实体”的短板问题。南京公安治安部门将继续深耕发力,着力将“平安守望点”打造成警民互动、成果共享的新型警方公共关系平台,持续擦亮“平安南京”金字招牌,为提升社会多元治理效能提供新质战斗力。

序号4

实事单位:南京市公安局刑警支队

实事名称:秉持人民至上理念攻坚突破命案积案

“命案必破”是公安机关打击犯罪的重要任务,保民平安的重要体现,更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在我市现行命案发案量少且连续10年保持全破的基础上,本着对生命、对法律高度负责的态度,南京市公安局刑警支队依托专业化打击机制优势,专门成立命案积案攻坚专班,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集中攻坚突破一批疑难命案积案,抓捕一批命案逃犯。

命案积案攻坚专班成立以来,全体民警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坚持“命案必破”方向不动摇,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穷尽手段、想尽办法,克服案发时间久远、破案资源匮乏、侦破难度大等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以敢啃硬骨头、善于打硬仗的决心和毅力,向疑难命案积案发起极限冲刺,相继破获栖霞“1997.10.8”特大抢劫杀人、秦淮“1989.12.25”入室抢劫杀人、高淳“2000.4.26”投毒杀人、鼓楼“2007.1.17”拦路抢劫杀人、玄武“2001.9.22”杀人沉尸,鼓楼“2001.5.30”抢劫杀人和鼓楼“1985.3.6”入室抢劫杀人等本市往年积案7起,其中时间跨度在30年以上的命案积案2起。此外,专班民警还通过精准研判、主动出击,抓获外地命案逃犯16名,利用技术协破外省市命案积案5起,以实际行动告慰受害人及其家属,伸张了公平正义,维护了法律尊严。

序号5

实事单位:南京市公安局交警支队

实事名称:“一校一策”精细治理接送学交通秩序

近年来,南京市公安局交管部门紧盯校园周边道路交通安全,聚焦学生家长接送学难题,会同教育局提出“一校一策”治理策略,综合采取路面“小微改造”、交通组织优化、信号配时保障和“定制公交”接送学、挖潜路外停车空间等“一校一策”精细治理措施,优化接送学交通秩序。

针对不同学校、学生、家长接送学集散规律,南京市公安局交管部门梳理出需要进一步改善道路交通秩序的96所学校名单,个性化制定治理方案,将校园门口绿化带“有序精简”,从而释放宝贵路面空间;将校门旁公交站台“平移150米”,来化解集中停车矛盾;新增醒目彩色斑马线,配合精准信号调控,让马路两侧“过街放学”成为常态。

去年,南京市公安局交管部门积极联合市公交集团,对多所学校的接送学路线进行调研分析,专门设计推出5条“求知线”和6条“通学线”,“包车通勤、交警护航”正成为越来越多中小学生上下学的日常。此外,南京市公安局交管部门还专门设置了一套学期时段信号控制精细化管理方案,以玄武区某学校为例,在该校园门前路口设置了9套信号灯配时方案,同时对操场下方空余位置进行改造,增设地下停车接送空间,校园门口交通集散效率维持在较好水平。

“一校一策”实施以来,道路通行秩序显著改善,全市中小学周边拥堵警情同比下降13%,放学期间人车集散时长缩短25%。

序号6

实事单位:南京市公安局政务服务管理支队

实事名称:“综窗”服务再升级关联事项“一起办”

近年来,南京市公安局始终把深化“一窗通办”作为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举措,全市140余个派出所常态化“一站式”办理户政、车驾管、出入境等210项业务。2023年10月,南京市公安局在全国率先推出“一起办”服务,将窗口原有单一的服务模式升级为主题式、套餐式服务,变政府视角的“多件事”为群众视角的“一件事”,实现了窗口办事由“人找服务”向“服务找人”转变。

“一起办”服务在原有210项服务的基础上,按照群众的办事习惯和事项内在逻辑,通过资源整合、流程重塑,实现了“多个事项”变“一个事项”;将不同事项涉及的7类申请表整合成一张申请表,实现了“多表申请”变“一表申请”;关联事项中相同申请材料直接复用,实现了“多套材料”变“一套材料”;多个事项“一站式”帮办,实现了“多次告知”变“一次告知”。

“一起办”服务共有27项111种情形,其中必联办12项31个情形,可联办事项15项80个情形。在必联办事项中,例如,在办理“变更更正姓名”后,原有身份证和驾驶证已经失效,需要同步办理“身份证补换领”和“驾驶证补换领”,由窗口把上述三个事项打包在一起,为群众“一站式”办理。在可联办事项中,例如,群众在完成“户口市内迁移”后,可根据需要选择办理是否继续办理“身份证补换领”和“驾驶证补换领”“户口登记项目信息变更更正”,窗口提供清单,群众按需选择办理。

截至目前,全局累计为群众提供“一起办”服务16.4万件,按照每件套餐至少节约1.5份申请材料、减少2次跑动计算,累计为群众节约申请材料24.6万份、减少跑动次数32.8万次。

序号7

实事单位:南京市公安局内保支队

实事名称:企业的“110”——竭“警”所能护企发展

经济要赋能,企业要发展,下好营商环境“先手棋”至关重要。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决策部署,为企业创新、产业创新创造平稳有序的社会治安环境,近年来,南京市公安局成立合成服务中心,高效整合内保、治安、刑警、交警、出入境、法制、人口、经侦、禁毒、食药环侦等17个警种部门和16个分局服务企业资源,通过“合成、合作、合力”,为企业提供“清单化、一体化、规范化”和“全覆盖、全方位、全天候”的公安服务,全力护航企业发展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南京新实践。

合成服务中心积极探索服务提质、工作提效的新思路、新措施、新途径,不断完善新时代公安高标准服务体系。聚焦企业关心关注的“急难愁盼”问题,先后编制出台了“51870”“51883”两版服务清单,全市140余个派出所299个综合服务窗口,纳入了户籍、出入境、车驾管等203项企业员工个人事项办理内容,实现了服务企业事项“一门通办”“一网通办”。建立了“警企会客厅”常态化工作机制,联合市工商联建立了服务民营企业专群,推动了铁路公安和地方公安合成服务工作深度融合。主动服务“专精特新”“重要基础设施”等企业需求,组织开展了合成服务进企业、进园区等活动,并组建“合成宣防专业队”“合成安检专家团”两支合成服务专业队,靠前提供“点对点”定制服务,受到了企业的欢迎和好评。成立近四年来,已累计为全市各类市场主体高效服务3.8万余件次,收到企业锦旗、表扬信1750余件次。组织开展各类型警企“面对面”活动3410余场次,解决问题4020余个。

序号8

实事单位:南京市公安局栖霞、浦口、江宁分局

实事名称:“两省一街”“两市一窗”政务服务窗口品牌

为更好地服务省际、市际毗邻地区群众,深入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南京都市圈、宁镇扬一体化等重大发展战略,近年来,南京市公安局积极探索、纵深发力,主动对接毗邻地区公安机关,先后由江宁分局及浦口分局在苏皖两省交界地区分别建成“两省一街”丹阳警务室政务服务窗口及联动共治苏皖乌江站、栖霞分局在宁镇两市交通枢纽点建成“两市一窗”宝华警务室政务服务窗口,全面开启跨地区公安政务服务联动共建新局面,以警务协作“小切口”做好一体化发展“大文章”。

省市边界地区两地经济活动频繁、人员流动性大,生活和工作上更是无分苏皖、宁镇两域。“两省一街”“两市一窗”窗口有效解决了两地市民因行政区划不同面临的办证远、办事难的问题。窗口基于两地公安“面对面”“坐一起”的工作模式,进驻户政、居住证等高频服务事项,为跨省事项办理“减时间”“优服务”,设置“e照通”电子证照系统和自助服务一体机,采取互通互联的“无差别”办理形式,真正推动实现“只进一扇门,办成两省(市)事”。

公安政务服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提升也助推区域警务协作全面发展,自开通以来累计为群众办理政务服务数千件(次)。在江宁分局管辖丹阳地区,突破苏皖两省交界处治安管理工作瓶颈,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向好,辖区案件发案率大幅下降,较5年前下降17%,其中可防性案件下降33%。浦口分局联动共治苏皖乌江站坚持党建引领,成立“桥头堡”功能型党支部,运行“四统四联”工作机制,今年以来仅发案2起,同比下降88.2%,无人员滋事、安全事故发生。栖霞分局宁镇“两市一窗”公安政务服务窗口强化科技赋能,融入“警政·栖心办”品牌项目,网办中心可远程指导现场办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赢得两地市民广泛好评。

序号9

实事单位:南京市公安局建邺分局

实事名称:“平安联盟”社会治安巡防“智治”体系

近年来,为高质量优解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短板弱项,建邺分局立足辖区“城市客厅”定位,围绕“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目标,构建了“平安联盟”这一社会治安巡防“智治”体系。该体系以公安力量为主,社会力量为延伸,社区网格叠加警格、巡格,最大程度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将平安触角延伸至小区街巷的“最后一米”,探索出一条适合新时代特大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枫桥经验”新路径。

经过多年培育,“平安联盟”逐渐壮大,一支“1+3+9+N”的社会治安防控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量基本成型,即:1个特巡警大队、3个警务服务站、9个派出所和N个社会安保力量。截至目前,建邺区已有330家单位、8000余名物业保安和3万余名平安志愿者加入“平安联盟”,同一时段巡防力量在岗数翻了20倍,实现了重点时空巡防全覆盖。随着金融类、房产类、教育类等更多专业力量加入联动共治,“平安联盟”成员单位和圈群范围也越来越广,辖区平安基石更大更实。

“平安联盟”服务外延不断扩展,服务效能更加显现,从最初1.0版本为联盟队员统一配置联盟肩灯、袖标、背心,到建成具有统一调度、信息搜集、任务发布、视频调度等功能的智能调度平台,再到如今3.0版本将辖区商圈、医院、大型企业纳入联盟,“平安联盟”服务范围更广、处置更加稳妥、服务更加便捷。仅2023年,“平安联盟”智治体系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6万件,调解满意率达99.6%,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160余人。在省委政法委测评中,建邺区2023年群众安全感达99.50%、夜间出行安全感达96%,两项指标连续4年位居省、市前列。

序号10

实事单位:南京市公安局水上分局

实事名称:升级救捞机制撑起“安澜之舟”

南京市公安局水警支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重要指示精神,持续优化水域救捞机制建设,全力做好水上应急救生救援,在一江碧水中撑起“安澜之舟”、扬起“生命之帆”。

南京水路纵横、水网发达,有大小河流1200余条(段),湖泊10个、各类水库251座。近年来,水警支队每年接报长江和秦淮河溺水警情100起左右。面对持续增多的溺水警情,面对水域救援的迫切需求,水警支队党委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方针,坚决扛起为民服务责任担当,组建全省公安首支水上救捞专业队,担负起救助溺水群众、打捞水下证物等重要职责。通过近八年工作,救捞队立足南京、辐射全国,多次完成急难险重水下打捞任务,总行程超过3.8万公里,已挽救84个鲜活生命,打捞重大刑事案件证物22件、挽回经济损失60余万元,收到锦旗11面,受到上级有关部门和群众的一致肯定。

因工作成绩突出,救捞队先后被省人社厅、省公安厅授予“全省优秀基层单位”称号,被市委授予“南京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南京市高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先进集体”称号,被评定为全市公安机关“最美警队”“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和“先进基层党组织”、南京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十佳创新案例、南京市“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市级青年文明号”、全市第二批“石城百姓”社会动员体验点;荣立集体二等功1次。涌现出南京市劳动模范、市“群众最喜爱的人民警察”、“石城警星”、全市公安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等先进典型。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