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改革网作者:刘凡壮、韦春媚时间:2024-06-20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报道(通讯员:刘凡壮、韦春媚)2023年以来,巴马瑶族自治县全面对标“创人民满意公安”标杆,全力推动“打、防、管、控”各项措施落地。2023年,巴马县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位列全区第五位、全市第一位。巴马看守所被公安厅授予“连续20年以上安全无事故看守所(25年)”、4名警员获得自治区公安厅通报表扬,1名民警获得公安部、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公安机关成绩突出青年民警”。
以打促防,拉响惩恶扬善“担当曲”
一是信息作战,夯实打击基础效能。聚焦科技赋能,充分发挥各级作战系统平台效能,合理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核查深挖关键信息要素,强化案件证据要素关联融合,提升精准打击效能。2023年,刑事案件破案率同比上升5.6%,逮捕人数同比上升45.6%,起诉人数同比上升14.5%,查处治安案件数同比上升10.42%。二是深挖严打,提升全链条打击能力。以每日刑事警情日研判工作机制为抓手,充分发挥“市县主战”职能,整合各警种部门力量,集中打击传统侵财、电信网路诈骗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案件,做到打击一个案件辐射打击一类案件。成功破获部督“3.12”电信网络诈骗案,单笔反赃达一百多万元,并向全国发起我市涉诈灰黑产业案件第一起集群战役。三是合成作战,强化战斗核心效能。坚持“刑侦牵头、警种捆绑、战区攻坚”打击模式,建立合成作战中心、战区、派出所办案队三级联动工作机制,结合“1714+N”纵向运行模式及“1234+n”横向管理模式,实现打击效能质的提升,成功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350万余元。四是司法联动,增强案件打击质效。强化公、检、法、司协同联动,推行案件会商、侦办机制,提升案件侦办质量和效率。2023年,巴马县打击工作排名全市第一。
深化治理,弹响县域范围“和谐曲”
一是机制创新,强化“人”的管控。深入推进指挥中心牵头、多部门联合、派出所参与的日警情研判工作机制,将重点人管理与每日警情一同研判,提升重点人动态管理。创新“134”精神病障碍患者管控法,落实涉访涉诉、吸毒人员、刑释人员等重点人“1+1+N”(“1”即一名干部、一名民警,“N”即家庭、社会力量等)网格管控措施,对50人以上的群体性事件预警率达100%。二是警力下沉,创新“事”的调解。以命案防范工作为抓手,结合“三官一律”进基层活动,推动机关警力结对下沉,先后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67起,化解率93.03%。三是建强基础,完善“物”的建设。建设完成巴马城北同贺新区警务室、巴马南到巴马北大道天网监控视频探头及配套项目,着力提升城区见警率和管事率,为打击破案效能和规范城区道路交通秩序提供有力支撑。
强化管控,吹响社会大局“稳定曲”
一是联防联控,强化社会面巡防。深化“1、3、5分钟”应急响应机制建设,推动特警、巴马派出所、局机关及交管大队常态化联防联巡逻,重点时间节点武装联勤机制,城区刑事案件发案同比下降29.7%。二是教惩结合,强化行业场所管理。采取常态检查与专项整治,提醒教育与严厉惩处相结合方式,提升管控效能。强化民爆企业的高压严管,不定时通过爆破作业安全监管信息平台对涉爆单位的爆破作业现场、车辆、库房进行实时查看,发现问题隐患及时发放限期整改通知书,对管理混乱、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民爆企业及时进行处罚。2023年以来先后处罚违法旅馆16家/次。三是柔性执法,强化道路交通治理。围绕“减量控大”工作目标,切实抓严抓细道路交通违法行为整治工作,常态化开展夜查整治行动,提升管防效能。2023年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死亡人数同比下降33%,受伤人数同比下降44%,查纠交通违法数同比上升64%。四是护校行动,强化校园安全治理。常态化推动校园安全专项治理,及时处置涉校安全事件,定期结对入校开展防范宣传,提升全县186所中小学幼儿园的安全管控能力。2023年以来,先后消除校园安全隐患39次。
热情为民,唱响共建平安的“幸福曲”
一是抓实窗口服务,提升服务质量。整合警种资源,推动交管、出入境、户政等窗口部门集中办工。设立“一窗通办”窗口,推出延时服务、错时服务、预约服务、上门服务等措施,先后为群众办理各类业务4197笔次,服务“候鸟人”930余人次。二是抓好民生小事,提升幸福指数。严格落实“四下基层”制度,建立公安局领导包片,部门领导包责,民警具体帮扶的企业结对责任清单,增强民警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发展意识,2023年自治县公安局累计获群众赠送锦旗9面,感谢信2封。三是抓牢防范宣传,提升防范意识。制定出台全县防范电诈宣传方案,成立反诈宣传团下沉基层,深入机关、企业、学校、商户等部位及人员聚集密集场所开展防范电信诈骗宣传活动,推动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群众防范意识有效提升,公安见面预警劝阻成功率达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