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改革网作者:曾晋时间:2024-06-13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报道 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推动文化振兴和乡风文明,近年来,三江镇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聚焦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在各村推行“一村一台戏”,打通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整合资产资金,建强基层文化主阵地。一是推进阵地建设。面对村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演出没有舞台的难题,整合利用文化资金、服务群众专项资金、村集体经济、环境整治资金,结合“一村一游园”建设,分批完成了全乡11个行政村的文化广场或舞台建设,让群众在家门口有展示的平台、演出的舞台。特别是东红村,建设了以“感恩奋进园”为主题的文化园,能容纳5000余名观众。二是创建文化队伍。广泛摸排妇女、退役军人、退休干部(教师)、学生中的文艺骨干,组建乡村文艺队,通过“结对帮扶”“节目共创”等模式,各村均有2-5人本村的自己文艺骨干和1-3支本村的广场舞队伍。三是强化服务保障。2019年以来,累计向各村下拨文化专项经费30多万元,用于各村在举办“一村一台戏”。同时,由文化分管领导、挂点领导带队,带领各村积极与银行、企业(累计对接达20余家)及帮扶单位、周边高校(江西理工大学)对接,争取资金支持和赞助,确保活动开展有保障。特别是通过与帮扶单位的对接联系,有效促进了单位与挂点村之间的交流交融。
完善运行机制,推动文化活动可持续。一是由干部带转变为群众演。坚持文化演出不间断,“一村一台戏”推行初期每月举行一次(由乡级主办),要求各村至少选送一个不重复的节目,倒逼各村不断提高村民群众在节目中的参与率。经历一段时间干部演群众看的阵痛之后,逐渐被群众喜爱并主动融入其中。能歌善舞、能讲善道、能吹善拉、能书善画等身边能人从名不经传渐入大家视野。二是将活动纳入年度综合工作考评。“一村一台戏”常态化开展后(由各村主办),要求每村每年必须举办两场,举办前向乡级报备,并由乡级结合节目、主题、节日统一确定演出时间,同时对主持词、节目等进行审核把关。年底,乡党委根据各村活动开展情况纳入年度工作考评、纳入村党组织书记个人述职。三是注重表彰典型。每年乡级年终表彰、赣南新妇女运动表彰等均倾斜一定指标用于文艺骨干、“一村一台戏”组织人员表彰,给予精神、物质上奖励,持续激发积极性。
推动常态长效,文化服务赋能乡村振兴。“一村一台戏”文化服务已推行近四年时间,截止目前演出60余场次,服务群众7万余人次,得到村民的一致认可。一是舞台成为宣讲大平台。制定话党恩、扶德扶志、喜庆党的二十大、走在乡村振兴大道上等主题的系列“一村一台戏”,将党的理论政策、乡村的发展变化等编制成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进行演出,不仅改变了传统授与听的枯燥模式,让理论宣讲的形式更加丰富,又增强了内容的感召力和感染力,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二是有效推动移风易俗。通过节目的编排与演练,群众的参与度进一步提高,无所事事的人少了,跳广场舞的人多了。一些移风易俗的典型案例、身边好人故事搬上的舞台,有效涵养了文明乡风。三是有力推动志愿服务。每场“一村一台戏”均由志愿者主动参与进后台工作、现场秩序维护等。
(供稿:赣州经开区三江镇宣传、统战委员 曾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