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 >

安徽天长:踔厉扬帆风正劲 勇立潮头敢为先

——发展壮大民营经济的天长答卷

来源:改革网作者:时间:2024-04-19

本网讯 2023年以来,安徽省天长市坚定贯彻落实省和滁州市决策部署,始终把民营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拼经济、拼项目、拼投资,倾心打好强信心、稳经济、促发展组合拳,稳中向好态势更加巩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始终争创一流、走在前列。

天长市滁州高新技术开发区。 

2023年,天长市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家底的一组数据无不令人欣喜振奋——天长共有民营企业2.7万家,其中民营工业企业近万家,规上企业720家,2023年新增规上企业90家,保持全省第一;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总数16家,全省县级最多;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3家,总数97家;培育上市公司2家、百亿企业3家、高新技术企业305家;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1.4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0.5亿元......

拼“实体经济”,将区位“优势”变身发展“胜势”

古邑天长,被江苏县域环绕,无明显资源优势,更没有大城市辐射带动,如何破局?天长市笃定拼实体经济,做强民营经济。

去年2月20日,该市工业经济、“双招双引”暨创优营商环境推进大会上,滁州市人大常务会副主任、天长市委书记贺家平所说:“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工业强市战略,拼实体经济,打好全面振兴总体战。”天长全速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冲刺“113”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新形势要有新对策,新挑战要有新思维,该市补短板、强长板,努力让优势更优。

天康集团。

天康集团是1974年以800元启动资金创办的乡镇企业,从生产小农具,到五金机械,再到做仪器仪表,历经50年的摸爬滚打,现已成为国内温度仪表最大生产商,占据全国细分领域市场的35%。如今,该集团仪表产业已从生产单一的温度仪表发展到生产温度、压力、物位、流量、DCS等五大系列仪表产品。

作为天长起步最早的仪器仪表产业,从天康集团发展的历程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放大“存量”优势,天长市深度挖潜、扩能,充分释放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做优做强仪器仪表产业,出台了《关于扶持仪表电缆产业做优做强的若干政策》等专项政策,从全面开花向推动产业集群集聚转变;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施策、一企一策转变;从鼓励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向鼓励技术升级、产品升级、市场升级等高质量发展转变。市财政每年投入仪器仪表产业扶持资金近1000万元,带动社会资本投资超亿元。

天康集团仪器仪表智能化生产车间。

“截至目前,我市智能仪器仪表企业超450家,其中规上企业76家,高新技术企业62家,建成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天长市经信局局长陈向阳介绍,作为天长民营经济首位产业的仪器仪表产业,已形成了以天康集团为龙头、滁州高新区为基地的产业集群。去年1月,天长仪器仪表产业入围工信部首批100家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2月,被科技部确定为智能测控装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 

天长市重点扶持仪表线缆、新能源、合金材料三大主导产业,着力培育绿色食品、医药医疗用品及器械、电子信息三大潜力产业,构建“3+3”产业体系。该市正围绕优势产业,全力开展延链、补链、强链,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力争“十四五”期间三大主导产业分别达到超千亿元、近千亿元、超500亿元的规模,三大潜力产业产值均超300亿元。

天长市安徽金佩机电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在更广阔的“双招双引”竞赛场上,显著的招引成效数据更见证了天长“双招双引”的“累累硕果”。去年天长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62个,其中,5至10亿元项目6个,10至30亿元项目7个,30亿元以上项目4个;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46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9个;新投产亿元以上项目38个,累计到位资金58.2亿元;境内省外到位资金158.08亿元。新签约项目数、新开工项目数、大项目数均居滁州第一。

优“营商环境”,以投资“洼地”打造产业“高地”

“环境‘优’不‘优’,并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口号,它体现在企业家口口相传的口碑里,更折射在企业‘少跑腿’甚至‘不跑腿’的办事效率上。”天长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王飞介绍,20年前今麦郎集团初到汊涧镇,第一间工厂正式投产时,企业账户上突然多了一笔款项,原来是天长市通过“免申即享”的方式,兑现了招商时向企业允诺的政策奖补,这令企业很感动。

天长市汊涧工业园区今麦郎集团有限公司某生产车间。 

这则在天长广为流传的“营商”趣事,暖心的过程换来的是更加暖心的篇章。在“今麦郎”龙头带动之下,生产方便面碗及瓶装水盖的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纷至沓来,上演了一出引来一个、带动一群、链成一圈的产业集聚发展大戏。

普力斯特测控技术(天长)有限公司创始人牟恒是一名“海归”,是天长通过“双招双引”引进的高层次人才。2020年3月,一次仪表行业会议上,该市一位仪表销售员认识了牟恒,得知他从事压力传感器芯片的研发与设计,被其学识和才能打动,便将这一信息反馈给了市里某职能部门,天长市视若“珍宝”,市领导带队登门拜访、邀请考察,以“咬定青山”之功促成双方于当年6月正式签约。 

天长市南市区的风光图。

“签约仅仅是完成人才和项目落户的第一步,留得住人才、发展好项目,还需持续精准的服务保障。”滁州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吕传华介绍:“我们从标准化厂房入手,依托‘保姆式服务’,力促该项目从签约到投产仅用3个月,企业引进全套德国自动化生产线,打造高效的智能制造无人工厂,产品量产后第一年就跃升为规上企业。”

牟恒的创业方向是工业传感器,目前,量大面广的传感器产品,往往都被国外品牌所把控。所以,要想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发展,决不能依靠企业单打独斗。为此,天长市积极“铺路架桥”,让牟恒带领创业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作研发,将工业传感器装配上无线通讯技术,借助物联网突破“卡脖子”技术。

“想企业之所想、想企业之将想、想企业之未想,推动助企惠企有温度、企业发展有速度。”王飞说,在牟恒的带动下,已有3位教授、博士生导师,5位博士和16位硕士来天长安家兴业,3家中德合资企业落户滁州高新区。

“我向市政务服务中心‘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反映公司技改需要资金扶持的请求,春节前就收到了2000万元技改专项扶持资金,这在过去不知要跑多少腿和多少部门,还不一定能办成。”安徽徽宁集团公司负责人王蕴华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这是天长市在市政务服务中心专门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打通企业、群众办事“最后一米”的一个缩影。

天长市税务干部深入高新区为企业上门服务。

“‘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办的都是企业和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操心事。针对这些事,我们及时总结分析现象背后的问题和原因,针对不同情况对症下药。”天长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局长王在兵介绍,对此,该市建立“市镇村三级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会商联办机制”,在三级政务服务机构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191个,实现了“企业和群众反映的事项100%回应,可办事项100%按时办结”目标。该市还依托省为企服务平台、“皖事通”平台“我要留言”窗口、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营商环境监督分线”话务端等平台端口全天候受理企业诉求,倾心尽力为企业解决急难愁盼。

“为抢占‘新三样’产业发展风口,我们亟须建设企业技术中心,但用地保障有制约。”华林磁电总经理沈宏江说,当天反馈,下午就接到联系电话,第二天就有人上门对接,目前已协调解决。“这样的环境,怎会不向创业的朋友推荐呢?”据了解,去年为企服务考核,天长位列滁州各县(市、区)第一。

创新驱动,促科创“变量”激活发展“增量”

“从民营经济‘起步’到县域经济‘崛起’,在天长这片创新沃土上,创新的基因早已融入人们的血脉。”贺家平介绍,去年8月3日,一场特殊的节日在天长拉开帷幕,安徽“双创汇”走进天长专场暨天长市第31届人才科技节举办,这一人才科技节在天长起始于1991年,30多年每年必办,精彩纷呈。

天长市人才科创城。

去年8月23日到24日,市党政代表团先后赴浙江湖州、上海杨浦区和徐汇区学习考察后,贺家平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坚持把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奋力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举全市之力建设国家创新型县市。”

2023年以来,该市紧紧围绕创建国家级创新型县市工作部署,重点构建创新生态、培育创新主体、打造创新平台、招引创新人才、探索创新机制,出台《天长市建设国家级创新型县(市)三年行动方案》等举措,每年为300余家科技型企业兑现各级科技创新奖补政策资金5000万元,兑现研发经费税前加计扣除和高企所得税降低减免政策近2亿元。

天长市突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坚持分层培育创新主体,现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79家,仅去年就通过省级申报备案141家;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229家,总数达到417家。安徽埃克森集团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安徽天康集团科技成果“高性能温度传感器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化”项目获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天长围绕“3+3”产业链,逐步建立“一产业一研究院”“一产业一研究团队”创新体系。搭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创业园区”创新生态系统,建成1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国家级、4家省级众创空间,1家国家级星创天地,现入驻科技型中小企业300余家,孵化毕业200多家。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创新人才。我市坚持以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为方向,以科技创新为关键,以人才资源为根本,在求‘新’求‘质’中广泛集聚创新人才。”天长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长王林介绍,2023年,天长成功举办第五届“贞仪杯”双创大赛,累计报名118个项目,晋级总决赛12个,项目涵盖智能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领域,项目申报人均为硕士及以上学历,58%的申报人拥有副高及以上职称或省级、市级人才称号等。与此同时,该市紧盯创新人才,精准发力新能源电池产业链“双招双引”工作,来自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高校院所的高层次人才团队在天长创办、领办企业。

“我市创成全省首批创新型县(市),获批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连续9年位居全国创新百强,去年5月份获批创建第二批国家级创新型县(市)。”王林说,因创新而变的天长,正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科创生机,催生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夏元波 李憬 田吉轩)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