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作者:时间:2024-04-0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完善人才战略部署,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人才发展新格局,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是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贯彻落实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三大战略,共同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要求的重要举措。
2023年以来,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与山东省临沂市临港区充分发挥地缘相通、产业相近、人文相亲、资源相融等诸多优势,立足区域协同发展大局,不断创新引才育才留才举措,推动两地人才工作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落实,着力促进人才高效集聚、区域协同发展,唱好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双城记”。
一、聚焦“产业链”,推进人才引育“一体联通”。秉持“产业发展一盘棋、人才创新一张网”理念,把招才引智作为提升产业能级、促进产业发展的“关键招”,围绕“产业链”构建“人才链”,推动区域产才大融合。实施“产业+聚才”行动。依托冶金钢铁、绿色食品、精细化工等优势产业,摸排企业人才、技术需求107条,绘制“产业地图”和“人才图谱”,举办莒南·临港“515临沂人才日”系列活动开幕式、钢铁产业人才发展大会、现代农业产业人才发展大会、莒南·临港“临商中秋家乡行”等活动,邀请400余名行业专家教授参加,聘请蒋兴伟、张新友、万书波、孙琦4名院士为两地“科技顾问”,签订校企才企合作项目57个,推动产业发展从单打独斗向补链成群转型、从产能过剩向优势互补转变,实现更高水平更有效率的“以产聚才、以才兴产”。实施“项目+引才”行动。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互驱动”理念,实行“全员线索+项目招才”工作机制,两地县(区)级领导联合组建“双招双引”工作队,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全力打好招商引才的整体战、协同战、突破战,对外开展招引80次,对接高校院所专家教授200余人,新落地鑫高益、精密合金工具器械等75个“大好高”项目和“高精尖”人才项目,引进40名产业高端人才,逐步形成以项目集聚人才、以人才引领项目的良性循环。实施“产教+育才”行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积极适应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人才发展需要。充分发挥企业育才主体作用,引导碧海包装、北汽雷驰等10家企业与临沂科技职业学院、临沂市技师学院等学校联合开展订单式培养、套餐制培训,创新校企双制、校中厂、厂中校等方式,每年为企业输送500余名技能人才。建立校地企“三位一体”培养模式,以临沂市农业学校牵头成立临沂冶金产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为契机,依托山东工业职业学院临港产业学院,联合培养计算机应用专业“三二连读”计划200人,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保障。通过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职业技能培训、举办“劳动之星”职业技能竞赛等多种方式,每年培育技能人才1500余人次。
二、激活“创新链”,推进科创资源“一体流通”。聚焦两地新旧动能转换“主阵地”,深入开展“科技创新提升年”活动,与知名高校院所开展战略合作,为促进成果转化、孵化科技企业提供平台支撑,加速产业创新升级。打好智力转移转化“飞地牌”。构建跨区域发展合作、利益共享机制,共同使用在上海、济南、青岛地区建立的3处“人才飞地”,形成“工作生活在外地,创业贡献在本地”的聚才引智新模式和“研发设计在外地、产出落地在本地”的科创转化新机制。目前,已飞地招引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科研人才76人,完成研发项目23个。同时,构建“最强外脑”智力圈,在北京、宁波等地共建8处人才工作站,聘请10名在外人才为两地“引才大使”,510名专家教授成为莒南和临港的“智囊团”,4000余名在外人才成为共同“人才智库”。打好科技创新提升“本土牌”。围绕专精特新项目培育,规划实施科技创新示范区,对获得认定的国家级和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分别给予100万元、30万元奖励,目前园区已入驻27家“专精特新”企业,营业收入占园区总营业收入的22.3%,集聚专业技术人才800余人。打造互联互通的创新发展合作“联合体”,充分整合企业创新平台资源,不断提升人才、科技等创新要素承载力,目前共登记技术合同246项,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13.29亿元。打好技术协同攻关“联姻牌”。针对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瓶颈和共性技术问题,探索共用临沂市钢铁产业协同创新中心,解决高端不锈钢及先进特钢领域关键共性技术难题17个,推动钢铁产业提质升级,千亿级高端不锈钢与先进特钢产业集群快速壮大。打造技术协同创新共同体,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引导两地52家企业分别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113家高校院所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投入科技经费1115万元,2023年达成42个“产学研”项目,先后获批市级以上各类科技创新项目64项。
三、服务“人才链”,推进人才生态“一体融通”。围绕集成、优质、高效、开放的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双城”人才服务“后勤部”,为引育留用各类人才提供最好资源、最优服务。推进政策互认,构筑“全域惠才”服务圈。突出企业和人才创新主体地位,围绕创新平台建设、成果转化、数字改造等7个方面为企业量身定制激励政策24项,设立专项扶持资金5000万元,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支撑。提升人才服务政策融合性,对区域合理流动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统一颁发“莒南-临港人才卡”,并纳入两地的人才管理服务体系。推行服务互享,打造“城市暖才”同心圈。建立人才联盟服务机制,建立“人才工作者”“企业秘书”“服务专员”三支服务队伍,推动服务资源互联共享,确保人才在两地就医看病、购房租房、文旅休闲等16个方面享受“同城式”待遇。深化要素跟着项目走服务机制,对重点项目实行专班化帮扶,提供从签约到立项、审批、拿地、开工、建设、生产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助力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做精。推动保障互促,绘制“乡情亲才”幸福圈。定期召开莒南临港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两地企业和部门反映强烈、急需解决的人才发展问题23个,不断提升人才区域交流合作发展水平。建立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企业和人才制度,两地400余名领导干部和人才工作者,分别联系服务1名在外人才、1名本土人才、1家重点企业,利用重点节日期间开展走访慰问2000余人次,累计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协调解决难题80余个,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热情,莒南县和临港区人才的归属感、荣誉感、幸福感不断增强。(黄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