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改革网作者:时间:2024-03-21
本网讯 拌料、压制、脱模;码垛、养护、打包……走进桐城市吕亭镇双龙村一家生产透水砖的建材公司车间,一片火热的生产景象映入眼帘。“企业能够兴办,得要感谢刘指导员呢。”说起这家企业,村干部和村民都异口同声地说。大家口中的刘指导员名叫刘小平,是双龙村乡村振兴指导员。
提炼“金点子” 蹚出“共富路”
2022年1月,换届后履职的双龙村村两委班子有志气、有干劲,却苦于找不到强村富民的好路子。就在双龙村寻找发展门路之际,退休5年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池州市分行原行长刘小平重整行装再出发,回乡驻村担任双龙村乡村振兴指导员。
“我来,就是要因地制宜谋项目、想方设法促共富!”一到任,刘小平便开始马不停蹄走访调研,在熟悉村情、摸清民意中探索强村富民之策。
走访中了解到双龙村有家石料厂,该厂的废弃下脚料——夹石灰占地大、处理难,外运费用高且易产生粉尘,是影响村民生活环境的“闹心事”,也是制约企业降本增效的“烦心事”。得知这一情况,刘小平朝思暮想:“能不能用夹石灰制砖,变废为宝?”
思路既定,说干就干。刘小平迅速带领村两委成员外出考察、调研市场,论证了上马透水砖生产项目的优势与前景。然而,“家底”很薄的双龙村要把“施工图”变为“实景图”,面临的是缺钱少地无厂房的窘境。为此,刘小平及时对接有关部门,抢抓政策机遇,为双龙村争取到乡村振兴衔接资金300万元,购置设备、兴建厂房;组织整修了村内3处长期闲置的废旧厂房,利用4098平方米集体建设用地,保障了项目落地生根。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2023年2月,双龙村村办集体企业、专门从事透水砖产销的桐城市宏特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终于正式投产。得益于刘小平的牵线搭桥,透水砖厂产销两旺,当年总产值达225万元,村集体实现资产收益超18万元,村民分红10万元,并为包括2名脱贫户在内的7人提供了就业岗位。
村办企业的“带富能力”日益凸现,但刘小平仍不满足,又接连定良策、打硬仗:引进桐城市金地建材有限公司并牵头双龙村入股该企业,每年可获分红40万元;申报32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推动“粮田”变“良田”,为双龙村亩均土地流转金带来100多元的田租涨幅……
兴业有方,生财有道,双龙村共富之路日益开阔,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21年的30余万元,连续迈过100万元、150万元两道大关,增至156万元,村民的腰包也越来越鼓。
时刻跑现场 贴心办实事
早出晚归、风雨无阻、劳心劳力,这是刘小平驻村三年的工作日常。尽管任前被告知“不必每日奔劳”,但刘小平认为:“既然我在这个岗位,就要多到现场,多办实事!”
犹如一面旗帜,他冲锋在抓项目、争资金的最前沿;宛若一块磐石,他扎根在听民声、解民忧的第一线,把“领头雁、及时雨”的形象烙在双龙村干群的心中。
双龙村村民都昌富深有感触:“多亏了刘行长!不然还不知道项目啥时能落地。”原来,都昌富计划在村里投资发展木耳种植产业,但苦于用地指标紧张,一直未能如愿。得知都昌富的诉求后,刘小平一趟趟地和国土部门对接沟通,成功流转了村里闲置土地资源100亩。现如今,赶着春天的脚步,都昌富的木耳种植基地项目一期已顺利完工,将成为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增收的又一强劲引擎。
这样的故事举不胜举。在刘小平的示范、带动、指导下,双龙村两委的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全面提升,通过推深做实“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已化解群众急难愁盼37件;探索并运行的双龙村“议事小圆桌”露天议事机制,已召开民主协商会议17次,解疑答惑、反馈诉求60余人次。随着群众心齐了、气顺了,党群干群关系也更加密切融洽,双龙村乡村治理迈向新台阶、展现新活力。
故乡在蝶变 初心永不变
双龙村集体经济“富起来”,改变了过去村里“没钱办事”的尴尬局面,乡村建设的底气更足了。
“必须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刘小平与村两委班子成员达成共识,将部分集体收入用在救助困难群众、美化人居环境、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发展村级公益事业等方面,推动乡村建设提档升级。
于是,206国道沿线,月山、祠堂、新建、新河、小圩等村民组人居环境整治如火如荼,村容村貌焕新;山谷深处,叶家湾乡村景观提升及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蹄疾步稳,正加速打造红色教育基地;村部隔壁,新的党群服务中心初具雏形,将建成集党建活动、为民服务、协商议事、文化宣传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阵地,而原村部则变身老年活动中心,让村民“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忽如一夜春风来,满目生机日争新。
“自从刘行长来了,全村上下可以说是‘翻新了个遍’!”双龙村党总支书记束礼文忍不住感叹:“山上有国储林项目,田里有高标准农田项目,闲置土地充分盘活了。”
村民姚礼南同样欣喜于家门口的“新颜值”:垃圾杂树清理一空,狭窄“板车路”变成宽敞水泥路,停车场、小广场建起来了,“现在谁来了都点赞!”
岁月更迭间,刘小平以事不避难、义不避责的担当,助力双龙村实现破局进位的精彩蝶变。
奋进征程上,始终不变的,则是刘小平那深厚的为民情怀与故土情结:“即使任期结束,我也会继续关心关注双龙村发展,需要我时,义不容辞,因为这里是我的家乡!”(潘皓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