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实践

当前位置:首页 >

新春走基层:大棚种植让村民增收有道

来源:援疆办作者:时间:2024-01-23

寒冬腊月,记者走进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托甫汗镇尤喀克托甫汗村设施农业基地,一座座温室大棚整齐排列,大棚内温暖如春、绿意浓浓,各果蔬长势喜人,一派生机盎然。

“我们大棚里现在种植有生菜、西红柿、草莓等10多种果蔬品种,马上过年了,各类果蔬供不应求,每天出货量在5吨以上,主要销往县内外果蔬批发市场。”基地负责人卢正渠说。

尤喀克托甫汗村距县城8公里,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村民有种植果蔬的传统,但大多是“单打独斗”,缺乏科学种管技术,果蔬品质不高,打不开市场。2016年,村“两委”和县农业农村局驻村工作队决定带领村民优化产业结构,争取乡村振兴项目资金600余万元,建设120座日光温室大棚,邀请有10多年蔬菜种植经验的卢正渠到村,成立茂盛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打造设施农业基地,带领村民“抱团”发展规模化蔬菜种植。

“开工啦……”清晨,随着卢正渠按下自动卷帘机开关,大棚外覆盖的保温棉被缓缓卷起,种植户纪锦远和妻子开启一天的忙碌,来务工的村民也陆续上岗,大家一起采收、分装、过秤、搬运西红柿。不一会儿功夫,装满西红柿的箱子便堆放成了“小山”。

“这几年在基地技术员的指导下,我也掌握了大棚果蔬种植管理技术。现在承包的3座温室大棚,一年种两茬,每年能收入10多万元,计划明年再承包2个棚。”纪锦远高兴地说。

村“两委”和工作队组织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包棚自种、基地务工等方式加入合作社,采取合作社组织种植、联系企业收购、农户参与的“订单式”产业发展模式,从蔬菜育苗、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环节进行统一管理,辐射带动200余名村民从事果蔬种植,年均收入6.3万元。

“卢大姐,快来,我棚里的西红柿出现了黑色霉层,好像是感染了黑斑病……”种植户鞠先碧焦急地拨通了卢正渠的电话。卢正渠立即联系县农业农村局技术员一起入棚查看情况,“西红柿黑斑病,可使用多抗霉素进行防治,每天喷1次,连续喷3天……”技术员给出了防治建议。

工作队积极发挥派出单位专业优势,邀请县乡农业技术人员与种植基地建立长期科研带培关系,跟踪开展技术服务,推广测土配方、膜下滴灌、病虫害防治等先进技术,不定期进行试种实验,帮助种植户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栽种菜苗种类,提高大棚果蔬的产量和质量。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为提高蔬菜种植附加值,2022年初,村“两委”和工作队争取乡村振兴项目资金620万元,在村建成“四季鲜果蔬分拣中心”,引进果蔬自动化清洗生产线,清洗后的果蔬经处理后成为预制菜,可直接切制入锅,深受消费者青睐。带动村集体年收入25万元;170余人稳定就业,人均月收入5000余元,900余人季节性务工,日收入150元。

“在工作队的推荐下,我在家门口的果蔬分拣中心上班,每个月工资3200元,日子越过越幸福。”村民肉孜古丽·托乎提高兴地说。

大棚产业旺,群众生活美。托甫汗镇各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依托当地区位和资源优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果蔬种植产业,建设设施农业基地1850亩,引导500余户村民从事蔬菜种植产业,带动村民务工就业1000余人次,人均月收入3000余元,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幸福画卷徐徐展开。(徐秀芳、钟阳峰、李风霞 )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