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环境APP作者:时间:2023-12-20
青山叠翠,碧水点缀其间,让居民感受到自然和谐的美,持续不断地提供生命之水。2022年,生态环境部公布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名单,安徽省新安江(黄山段)榜上有名。2023年,生态环境部公布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名单,安徽省安庆潜水(潜山段)、长江(铜陵段)成功入选。多次入选美丽河湖名单,是安徽省近年多举措狠抓水环境治理的缩影,安徽省坚持以水为笔,全力做好“水文章”,答好“生态卷”,守护一方碧水清流。
安徽安庆潜水(潜山段)
潜水河是长江流域皖河重要支流,在安徽省潜山市境内河流长度约56.7km,流域面积为1450公顷,流经市内主城区和6个乡镇,流域人口约19.38万人。作为潜山市居民的水源地,这里一度被称为潜山的母亲河。
本世纪初,伴随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当地依靠林业、河砂等资源条件,在河道两岸无序发展砂厂、养殖厂等,过度开发导致水土流失,同时非法采砂、网鱼电鱼等乱象丛生,农村污水垃圾直排入河,村边鸡鸭散养、污水横流现象普遍,水体污染严重,水质一度由Ⅱ类降至Ⅳ类,生物多样性遭到明显破坏。
为恢复和改善潜水河生态面貌,党的十八大以来,当地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生态优势,坚持“转型发展、绿色崛起”,以“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为目标,着力打造生态治理潜水河样板。
坚持高位推动。成立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出台《潜水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实施方案》《美丽长江(潜山)经济带生态环境新一轮“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持续组织开展“河湖清洁”“河畅水清”“五清四乱”“幸福河湖建设”等专项行动。
狠抓污染治理。修编《河道采砂规划》,开展河道采砂专项整治行动,依法关停2个采砂场,推进潜水河道全线禁采。2017年以来,关停拆除102家涉潜水河违规企业;关闭矿山企业4家、石材加工企业52家、畜禽养殖企业56家,整治完成入河排污口311个。完成城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建成城区污水管网114公里,实现沿河污水集中处理。
强化生态保护。推进潜水绿道银滩公园建设,对潜水岸线进行生态修复,在堤防加固过程中,保留部分竹园和野生树种,临水部分采用生态护砌,种植水生植物,并对滩涂进行绿化,建成11公里景观生态长廊。常态化开展破坏鱼类生态行为执法活动,举行人工增殖放流活动,保护河流渔业资源。组织开展鸟类救护行动,加大湿地鸟类重要栖息地巡查力度,优化水鸟栖息环境。
完善监督体系。成立潜山市河道管理中心,专职负责潜水河等河道日常管理。建立2个国控水质自动监测站,对监控断面氨氮、总磷、总氮等常规指标实时监测。成立潜水河生态环境联合督查组,高频次开展生态环境巡查督查,发动群众参与监督,分类分级处理监督发现的问题,坚持闭环管理,形成导向清晰、监督有力、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监督体系。
落实补偿机制。将每年省级拨付的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资金,依据上下游生态保护力度,对流域内乡镇进行奖励分配。健全公益林补偿机制,界定潜水河流域公益林面积47.5万亩,每年补助800多万元,提升潜水河水源涵养能力。
开展生态治理以来,潜水河水质总体为优,2个国控断面、1个省控断面年均水质达到或优于Ⅱ类,境内7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标,水质持续向好。河流生态流量满足程度近100%,自然岸线保有率达到85%以上。发现湿地维管束植物136科383属609种,脊椎动物33目72科205种,出现褐翅鸦鹃、黑鸢、红隼、娃娃鱼等14种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水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建成潜水河国家湿地公园,成为潜山全域旅游靓丽名片。
面对资源开发与流域保护的突出矛盾,潜水河探索走出一条“转型发展、绿色崛起”的发展新路,既推动了沿河景区串珠成链助力全域旅游,也让周边居民享受到高品质的滨水空间,还保障了潜水河生态环境持续优良,不断扩大潜水“母亲河”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可为长江支流保护治理提供参考。
长江(铜陵段)
安徽省铜陵市位于长江中下游,是全国铜工业基地,是典型的工业城市。原先长江岸线范围内码头及非码头设施林立,管理混乱且大多未建污水收集处理设施,上游建有多家化工企业。“脏、乱、差、污、破、旧”等环境问题突出,沿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在长江大保护的工作中,当地统筹推进长江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水文化、水管理“五位一体”建设,通过高标准高要求打造铜陵滨江生态公园来以点破面,逐步恢复长江过往水环境状况。
坚持高位推动。历任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担任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市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长江(铜陵段)大保护、大治理、大修复、强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落实专项攻坚行动指挥部主要负责人,建立绿色发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等议事协调机制,靠前指挥落实长江生态保护工作,将长江水生态修复、水资源利用,水污染治理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强力开展整治工作。从2015年开始,当地先后实施了铜陵市长江滨江生态岸线整治工程、滨江生态岸线南北延伸工程、港口码头整治工程、沿江一公里区域化工企业综合整治工程、磷石膏清理整治工程等一系列长江大保护工程。滨江生态岸线及上下游范围内累计清理废弃房屋5200平米、磷石膏567万吨、江砂150万方、放养各类鱼苗约630万尾、拆除沿江化工企业5家、整治提升沿江化工企业15家、拆除老旧淘汰船舶217艘、码头及非码头设施100余个、全面完成港口码头船舶污水排放接受转运装置建设。
建设滨江生态公园。累计铺设植草砖3.3万平方米,种植大量乔木、亚乔木、灌木、花草5000余棵,修建生态绿道6.3公里,复绿长江生态岸线约40万平方米,新增人工湿地面积约670亩,新建成古渡春秋、金滩夕照、江枫渔火、水天绿洲、银屏水阔、鹊江花月、滨江码头书屋等一系列景点,成功在长江之滨打造出一座美丽的滨江生态公园。
开展长效管护。由市委书记担任长江(铜陵段)河长,每年至少亲自带队巡河3次,并设立各级河长约800人,年均巡河3万次,并构建了“河长制+法官”,“河长制+检察”工作机制;将滨江生态公园纳入铜陵市天井湖景区管理处管理,每年聘请维护人员开展公园卫生保洁、绿化管护及安保巡查;依托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建成铜陵市美丽长江协同共治平台,推动流域范围内全天候水环境实时监管。
2022年铜陵市城市水质指数较2017年下降近30%,水环境质量排名由全省第六跃居全省第二,长江(铜陵段)干流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铜陵市淡水豚自然保护区内江豚数量由2012年的40头升至60头,中华鲟、白颈鸦、黑天鹅等珍稀保护动物也常有出现,长江恢复到从前水清岸绿、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的自然景观。
通过多年努力,铜陵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资源型工业城市绿色转型发展之路,即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协同治理的思路,统筹开展长江大保护工作,同时持之以恒做好长效管护,可为长江流域工业城市治水工作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