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理论

深挖红色美术富矿 赋能高校思政教育提质增效

□ 张华

陕西作为我国重要的革命根据地,深受红色文化浸润,蕴藏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基于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现实需求,系统挖掘陕西红色美术资源的价值,探讨其在思政课程教学、实践活动设计、校园文化建设等层面的应用路径,可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丰富思政育人载体。

陕西红色美术资源主要是指从土地革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以陕西为创作中心,围绕革命历史、根据地建设、人民群众实践等主题形成的美术作品及相关文化载体。其范畴包括延安时期的版画、年画、剪纸、漫画等民间与专业的美术创作,还有革命历史题材的油画、雕塑,以及红色美术遗址等。这些资源以“艺术叙事”的方式重构革命记忆,成为红色文化重要的视觉载体。陕西红色美术资源承载着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形成的精神图谱,是高校思政教育中极具感染力与说服力的鲜活教材。

从历史认知价值来看,陕西红色美术作品以图像语言还原了革命年代的社会图景,直观展现了边区军民自力更生的生产场景,帮助学生打破文字史料的抽象性,通过视觉符号形成对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的具象认知。

从审美育人价值来看,红色美术资源的艺术形式蕴含独特的审美价值。高校通过引导学生赏析陕西红色美术作品,既能培养其艺术鉴赏能力,又能使其在审美体验中感受革命先烈的精神境界,达到美育效果。

从文化传承价值来看,陕西红色美术资源作为地域文化与红色文化的复合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高校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既能推动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又能通过教育实践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学生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承者与创新者。

鉴于陕西红色美术资源的历史厚重感、艺术感染力和情感共鸣性,将其与高校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既能破解传统思政教育中理论灌输的单向性弊端,又能通过视觉叙事激活青年学生的情感认同与价值共振。二者的融合路径包含三个方面。

其一,在思政课程中有机导入陕西红色美术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中嵌入陕西红色美术作品作为案例,分析陕西红色美术作品如何服务于革命宣传,引导学生理解文艺与政治的辩证关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在赏析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探讨其价值内涵。例如,展示《南泥湾大生产》年画,让学生分组探究作品中的劳动场景,进而引导其探讨艰苦奋斗精神的当代价值,提升课堂互动性。教师还可利用多媒体教学策略,在课下向学生发送陕西美术作品案例,鼓励学生在课下自主搜集并整理资料,溯源作品历史并整合思政元素,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报演示,达成课内外衔接的育人效果。

其二,将陕西红色美术资源纳入实践育人场景。高校可开展红色美术主题的研学活动,依托陕西历史博物馆、延安革命纪念馆等场馆,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组织学生参观“延安版画展”等展览,在讲解员的辅助下深化对红色文化的理解。高校也可在校内举办红色美术创作活动,由美术学院带头开设红色美术文化创作工坊,指导学生运用剪纸、版画等技法创作红色主题作品,还可将改革开放、脱贫攻坚等作为创作主题,借鉴陕北剪纸的纹样语言进行现代创作,使学生在实践中实现红色精神的当代转化。

其三,将陕西红色美术资源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陕西地方高校可结合其红色校史打造校史场馆、红色文化场馆等,并配套举办“陕西红色美术资源特展”,配合作品解读手册与扫码语音导览,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够接受红色文化熏陶。此外,高校也可依托其自媒体矩阵,通过校园公众号、短视频平台推出“每日一幅红色美术作品”栏目,如渭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创办的“美院美画—红色作品征集”“廉政漫画”栏目等,以作品故事结合思政点评的形式进行碎片化传播,拓展红色美术资源的覆盖范围,将红色美术资源蕴含的精神内涵传递至校园生活的角落。

陕西红色美术资源以其独特的历史厚度、艺术魅力与教育潜能,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优质育人载体。高校需立足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理念,通过课程融合、实践创新与校园文化浸润等多元化路径,将陕西红色美术资源导入思政育人过程,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与感染力。

(作者系渭南师范学院副教授)


2025-07-13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72182.htm 1 深挖红色美术富矿 赋能高校思政教育提质增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