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潇潇
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各民族艺术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维系民族团结、增强文化自信的纽带。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转型,传统艺术既面临现代文化冲击下的传承危机,也迎来技术革新带来的传播机遇。数字技术的普及打破了地域限制,为艺术传播提供了新渠道,但技术工具的应用尚未充分适配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同时,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逐渐疏离。
在此背景下,研究多民族艺术交流的路径与实践,既是回应时代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破解文化传承与创新矛盾的关键切入点。文章将围绕新时代多民族艺术交流的路径展开探讨,旨在推动多民族艺术融入现代生活图景,真正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载体。在文化软实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环境中,这一探索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认同,为全球多元文化共生提供中国经验。
搭建数字化艺术共享平台
激活民族艺术传播力
我国各民族艺术都有其独特魅力,为促进多民族艺术交流,需搭建共享平台,激活民族艺术传播力,具体可从两方面推进。
一是整理所有民族艺术的资料,将其转变成易保存和传播的数字内容,如藏族的唐卡绘画需记录绘制步骤和颜料配方,蒙古族的呼麦唱法可录制成不同音阶的教学视频。整理好的资料统一存到云端数据库,标明创作者姓名、所属民族、创作年代,这样既能保护原创者的权益,又能避免资料被随意复制滥用。数据库应设计成开放模式,以便各地文化馆、非遗传承人、艺术院校都能上传新内容,不断丰富资源。
二是数字化艺术共享平台界面设计要简单直接,音乐爱好者可直接搜索侗族大歌的完整唱段,对传统民族手工艺品感兴趣的人能观看苗族银饰从熔银到雕刻的全流程视频。对于专业创作者,共享平台应提供更高级的功能,包括下载原始素材、在线剪辑工具、智能混搭模板等,以便其进行创新设计。此外,共享平台还应当和微信、抖音等社交软件建立连接,用户分享内容至朋友圈、短视频平台后,根据传播层级与互动数据兑换积分奖励,吸引大家主动传播,从而进一步提升民族艺术传播活力。
推动跨民族艺术协同创作
培育融合创新样本
艺术家们跨地区、跨领域合作能够让不同民族的艺术碰撞产生新火花。比如,新疆木卡姆的复杂节奏可和蒙古族马头琴的悠长泛音结合,创作出既有西域风情又有草原辽阔感的新乐曲。艺术家们应实时交流,互相学习彼此的技巧,讨论如何保留各自特色又能融合创新。同时,用现代手段升级传统艺术,可把壮族铜鼓的敲击节奏转换成电子音乐的鼓点,再混合民族乐器的原声,最终创作出来的作品既有传统韵味又适合现代舞台的效果。
作品创作前要由专家团队挑选有潜力的组合,可把藏族堆谐舞蹈的踏步节奏和电子音乐的强拍结合,创作过程中要反复测试,创作者可以在内蒙古牧区、云南村寨组织小型演出,让牧民、手艺人、年轻人现场观看后提出意见,用软件分析大家的评价并快速修改作品细节;艺术家还可以把苗族蜡染的几何花纹和现代插画结合,设计成手机壳图案贴纸;把多民族音乐混编的曲子放进热门游戏的背景音乐库,让玩家在娱乐中接触传统艺术。
这些作品既保留了民族文化的核心符号,又符合现代审美和消费习惯,通过从创作到推广的全流程支持,传统艺术可以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
构建“文化生态圈”长效机制
深化资源联动效应
新时代背景下,构建多民族艺术交流的“文化生态圈”能够促进艺术交流与创新发展,而要构建“文化生态圈”,需利用高清影像、三维建模、音频修复等技术将各民族艺术资源整合到统一的数据库中,按照艺术形式、民族属性、历史背景分类存储,资源采集涵盖传统音乐、舞蹈、手工艺、服饰等核心领域。数据平台要设定统一的数据标准,明确版权归属与使用规则以保障创作者权益;要开发多语言版本与无障碍访问功能,降低使用门槛,让偏远地区的艺术工作者也能便捷参与;要加强线上线下联动,推动不同民族艺术家、创作者组建联合工作室,通过定期交流、联合采风、创意工坊等形式促进艺术语言与技法的深度互鉴。
其中,线上提供虚拟协作工具与实地创作基地,以支持艺术创作者远程实时互动需要。政府在此过程中可设立专项基金,优先支持将传统艺术元素与影视、游戏、数字艺术等现代载体结合的作品,以此来调动各民族艺术文化交流的积极性。
此外,还应强化社会参与度,引导文化企业、科技公司、公益组织加入生态圈,利用市场机制推动艺术产品开发与传播渠道拓展,依据用户评价、传播数据、文化影响力等多维度指标持续优化合作模式与创作方向,确保创新成果既能保留民族特色,又能融入当代生活,从而让多民族艺术在交流中自然生长,持续焕发出生命力。
新时代背景下,多民族艺术交流需搭建数字化平台整合各民族艺术资源,激活传统艺术在当代的传播活力;借助协同创作机制促进跨民族艺术元素的深度融合,催生兼具文化内核与现代审美的创新成果。同时,文化机构、科技企业、教育体系要加强合作,保护文化多样性,提升艺术资源的可持续转化能力。未来,多民族艺术交流需进一步深化技术应用场景,并通过国际文化合作项目扩大全球影响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人类文明互鉴贡献力量。
(作者系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在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