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理论

东北文学现代转型重塑文化体制改革内核

□ 王 健

东北文学传统资源的现代性转化,强调通过创新性诠释与重构,将东北地域文化中的传统元素转化为符合当代审美与价值需求的文艺形式,不仅能为文化体制改革提供精神内核与内容支撑,更能通过产业模式创新与传播渠道拓展,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挖掘地域文化的当代价值,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提供区域性实践样本。

激活文化价值基因重塑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内核

东北文学传统资源的现代性转化,关键在于激活其蕴含的文化价值基因,为文化体制改革提供精神动力,这一过程需要从三个层面展开。

挖掘“黑土地精神”的当代价值。东北文学中顽强不屈的生命力与集体主义情怀,如萧红《生死场》对底层民众生存意志的书写,可通过现代艺术形式重新诠释。吉林话剧团将抗战题材作品改编为沉浸式戏剧,以互动体验强化地域文化认同,为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提供了情感纽带。这种转化既保留了文学的精神内核,又使其与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相契合。

重构工业文学的现实意义。以草明《原动力》为代表的工业题材作品所展现的奉献精神,可转化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伦理基础。鞍钢集团将工业文学IP融入“钢铁博物馆”数字化展示,既传承历史记忆,又为现代企业管理注入人文内涵。这种创造性转化证明,传统文学资源能够有效弥合体制转型中的价值断层。

激活民间文学的治理智慧。满族说部《尼山萨满》等民间文学蕴含的生态伦理与社群观念,可通过现代传播方式进行创新表达。黑龙江部分地区将民间故事改编为社区治理动画教程,推动居民参与公共事务决策。

上述实践表明,传统文学资源经过现代转化后,能够为基层文化治理创新提供思想资源。通过这三个层面的价值激活,东北文学传统得以超越简单的怀旧叙事,真正成为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引擎,为制度创新提供深层的文化支撑。

创新文化产业模式优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产业结构

东北文学资源的产业化转化,是打破区域文化体制僵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路径。要实现这一目标,需立足东北文学特色,构建新型文化生产体系,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从“粗放管理”向“精细运营”转变。

应建立“文学IP全产业链开发”机制,打通内容创作、版权运营、衍生开发的产业闭环。例如,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的鄂温克族叙事,可授权开发文旅融合项目,如生态旅游线路、非遗手工艺工坊、特色食品品牌等,形成“一书多产”的商业模式。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通过设立“文学IP运营中心”,统一管理作家版权与商业开发,避免了以往文旅项目同质化竞争的问题,使文学价值最大化转化为经济收益。

推动“文学+科技”跨界融合,培育新兴文化业态。双雪涛《平原上的摩西》的悬疑叙事与虚拟现实(VR)技术结合,可开发沉浸式推理剧场或互动游戏,吸引年轻受众。沈阳“推理之城”项目即采用“政府数据支持+企业技术入股+作家版权分成”的混合所有制模式,既盘活了国有文化资产,又激发了市场创新活力,为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构建区域协同发展网络,优化文化产业空间布局。东北三省可依托各自文学资源优势,形成差异化分工——辽宁聚焦“东北作家群”数字出版,吉林发展影视改编基地,黑龙江深耕冰雪文旅IP,并通过“版权银行”实现跨省利益共享。这种基于文学资源的区域协作,能够打破行政分割,促进文化市场一体化,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探索区域协同新路径。

通过以上创新模式,东北文学资源得以高效转化为产业动能,推动文化体制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型,为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新支点。

拓展文化传播渠道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的传播体系革新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东北文学传播体系的革新需要突破传统思维,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现代传播格局。这一转型既是对既有文化管理体制的突破,更是推动区域文化振兴的关键路径。构建新型传播体系的首要任务是实现传播主体的多元化转型。传统事业单位主导的单一传播模式已难以适应当前需求,必须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以辽宁作协为例,其通过设立文学IP运营中心,将作家、出版社、新媒体平台等多元主体纳入统一管理体系,形成“内容生产—版权运营—渠道分发”的完整产业链。这种混合所有制模式既保留了主流价值导向,又激发了市场活力,使《东北作家群》等经典作品在新媒体时代重获关注。

传播技术的创新应用是体系改革的核心驱动力。黑龙江省文旅厅与科技企业合作开发的“文学地标AR导览系统”颇具代表性。该系统将萧红《呼兰河传》等作品中的场景与现实地理空间叠加,游客通过手机即可体验“文学+实景”的沉浸式阅读。这一实践不仅创新了文学传播形式,更重要的是探索出一条“政府数据开放—企业技术转化—用户参与互动”的新型合作路径,为文化事业单位的技术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传播受众的精准触达是检验改革成效的关键指标。针对Z世代受众,吉林省创新推出的“方言文学短视频创投计划”成效显著。该计划通过资金扶持、流量倾斜等方式,鼓励年轻创作者将东北文学作品改编为符合网络传播规律的短视频内容。数据显示,相关话题在社交媒体累计播放量突破5亿次,成功实现了传统文学向年轻群体的有效渗透。这种以受众需求为导向的传播策略,为破解文化传播“最后一公里”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东北文学传统资源的现代性转化,是通过精神内核重塑、产业模式创新与传播渠道拓展三重路径,为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内容供给、结构优化与效能提升的关键支撑。这一过程既证明了地域文化资源在全局性改革中的独特价值,也揭示了文化体制创新必须扎根传统、面向未来的发展逻辑,为同类地区的实践提供了方法论启示。

【作者系中共阜新市委党校(阜新市行政学院、阜新市社会主义学院)讲师】

2025-07-06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72079.htm 1 东北文学现代转型重塑文化体制改革内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