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 云
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认知、职业探索、目标设定、策略实施等过程,实现自身职业发展目标的综合能力,其核心包括自我评估能力、职业信息获取能力、决策能力和动态调整能力。当前,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面临内容同质化、手段单一、缺乏精准指导等问题,而智慧教育的技术优势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新可能。在此背景下,探讨智慧教育与职业规划能力培养的融合发展路径,对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智慧教育提升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体现在三个维度
相较传统模式,智慧教育并非仅停留在工具改良层面,而是通过重塑教育生态、重构能力培养逻辑,形成了技术赋能的作用机制,其核心在于借助数据智能、场景模拟与协同网络的三重驱动,精准回应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培养的痛点,为深化自我认知、拓展职业探索方向、优化目标决策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智慧教育提升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内在作用机理,体现在数据驱动、技术赋能和生态重构这三个维度。
首先,数据驱动机制通过精准构建个体职业发展画像,能够推动个性化职业发展指导精准落地。智慧教育系统借助学习管理平台、社交行为记录、实践经历数据库等多源数据采集渠道,能够整合学生的兴趣偏好、能力特质、价值取向及职业探索行为等信息,形成动态更新的职业能力数字档案。这种立体化数据建模能够实时追踪学生在自我认知、职业探索等维度的发展轨迹,甚至可以用实习成绩评估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和匹配度,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其推送适配的职业资讯、技能培训课程及实践机会。
其次,技术赋能机制通过创设沉浸式职业探索场景,可强化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比如,利用VR/AR等虚拟仿真技术,院校可构建高度拟真的职业场景,使学生在无风险环境中体验不同职业角色的工作流程、能力要求及价值诉求,直观验证个人特质与职业环境的匹配度。
最后,生态重构机制通过整合多元主体资源,构建了开放协同的职业规划教育共同体。在智慧教育环境下,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培育早已不是高校单一主体的责任,企业、行业协会以及部分社会机构也可通过数据联动参与其中。高校提供理论框架与基础数据,企业输入岗位技能标准与真实案例,行业协会发布职业发展趋势报告,社会机构补充个性化测评工具与职业生涯咨询服务。这种跨领域协同使职业规划教育从封闭的课堂教学转向开放的生态化建构,让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打破了时空限制与信息壁垒,实现了理论认知、实践体验与社会适应的有机统一。
构筑智慧教育与职业规划教育的三个融合路径
基于智慧教育对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培育的多重价值,高校需立足系统性视角,构筑智慧教育与职业规划教育的融合路径。其一,完善智慧化职业规划教育的平台建设。高校应顺应智慧教育的发展趋势,引入多类型智慧教育设备,打通教务系统、就业管理系统、学生行为数据平台等异构数据源,构建覆盖学生学业成绩、实践经历、职业倾向等信息的动态数据库,形成立体化职业规划数字档案。这类数据库可实时追踪学生的能力发展轨迹,为实施个性化指导提供数据基础。在此基础上,高校可开发智能辅助工具,引入AI职业导师系统,借助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为学生提供24小时在线咨询、职业目标诊断、简历优化、面试模拟等服务。智能系统可基于学生的数据画像生成定制化规划方案,自动匹配职业资讯、培训课程与实习岗位,打破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以及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实现“一人一策”的精准引导,有效降低个性化指导的人力成本与时间成本,提升教育服务效率。
其二,强化师资队伍的智慧教育素养。教师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关键纽带。高校需开展针对性技术应用培训,通过研修班、校企合作实训等形式提升职业规划教师对大数据分析工具、虚拟仿真技术、智能教学平台的操作能力,使其能够熟练运用数据驱动教学决策,设计智能化教学活动。同时建立“双师型”智慧导师库,除了专职教师,还可邀请企业高管、资深职业规划师、行业技术专家等担任校外导师,通过线上直播授课、真实案例研析课、一对一职业咨询等方式,将行业前沿动态、职场实战经验融入职业规划的教育过程,为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与前瞻性的职业指导。
其三,优化学生职业规划的支持体系。高校可设立“职业规划数字素养”相关学分认证机制,将大数据检索、智能工具使用、职业数据可视化分析等纳入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引导学生掌握智慧教育环境下的职业信息获取能力与处理技能,提升对技术工具的应用熟练度与敏感度。高校也可建立多元反馈机制,通过智能系统实时收集学生在职业规划各个环节的行为数据与反馈意见,动态调整支持策略,形成评估、指导、优化的闭环培养模式,为持续提升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提供长效保障。
智慧教育不仅打破了传统职业规划教育的时空限制与资源约束,更通过精准画像、场景模拟、多元协同等方式,推动大学生从被动接受职业知识转向主动建构职业能力,为其应对复杂多变的职业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展望未来,面对复杂的就业市场环境,高校应持续探索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创新发展路径,推动技术创新与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过程的深度耦合,也要加快完善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培养的效果评估体系,既要考量学生的职业认知、决策能力等显性成果,也要关注其职业价值观塑造、心理韧性提升等隐性成果,推动大学生全面提升职业规划能力与就业竞争力,成长为适应智能时代需求、兼具专业素养与职业韧性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系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