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理论

善用红色资源 赋能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

□ 周瑾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基因的传承,反复强调要“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新时代,高校必须自觉运用红色资源,强化历史叙事与价值认同,创新教育方式与方法论,巩固“在复杂形势面前不迷失方向、在艰巨斗争面前不畏缩退却”思想基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新时代新人中的系统性成效。

认知到实践:红色资源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机理

认知奠基,深化红色认知。认知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础环节,强调通过不断重申教育目标、要求、地位、价值与作用,引导教育主体全面理解、精准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在红色资源的认知层面,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群体在需求、兴趣和能力等方面的显著差异,科学筛选、合理调整和精准匹配认知内容,将红色资源与个体倾向有机结合,为后续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奠定坚实基础。

情感共鸣,增强情感认同。情感共鸣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红色资源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基于共情这一心理机制,能促使个体产生多样化红色情感。通过增强大学生对红色资源所承载的革命事迹和英雄人物的情感与信念,有效提升育人效果,使其深刻理解红色精神价值。

价值引领,树立理想信念。要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协调认知、情感与意志,牢牢把握育人的社会主义方向。同时,要在知、情、意三方面达到协调统一,将红色精神内化为理想信念支柱,使学生在未来人生道路上坚守正确的价值取向。

实践笃行,探索信仰之路。实践与理论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应引导学生将红色资源蕴含的价值和知识内化为日常行为准则,在学风塑造、诚信教育、党组织活动及志愿服务等具体实践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立德树人:红色资源赋能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

科学理论指导下的红色资源育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聚焦红色资源主题,坚持政治性和思想性相统一,迈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三全育人”实践载体下的红色资源育人。新时代,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精神指导下,立足学生共同发展,构筑高校红色资源育人学生卓越发展领航体系,提供红色研学实践教育场域,发挥主观能动性推进红色实践育人。

重构“教育共情化场域”下的红色资源育人。红色资源育人是育人工作的新高地。红色资源教育以红色文化为依托,以共情为基本手段,可使高校大学生群体在接受红色资源教育时,对红色资源共情,深挖红色资源育人内核。

多元融合: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

跨学科融合与综合教育,唤醒重叠知识结构。采用跨学科方法,将红色资源巧妙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实现劳动教育、德育和美育的深度融合。将红色资源与人工智能、VR模拟技术相结合,根据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运用历史情境再现、交互式互动等手段,构建重叠形态的知识结构。

激发情感与创新观念,唤醒观念结构。情感在对红色资源认知信息的接收、选择、分析和处理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引导学生运用辩证思维分析红色案例,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强化传播与价值引导,唤醒信仰结构。构建线上传播矩阵,扩大教育内容的覆盖范围。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信息,采用一站式传播模式,让学生随时随地接触到红色文化。

拓展实践与培养品质,唤醒实践结构。以红色资源为载体,拓展实践教育空间。通过实地参观、聆听讲解等方式,让学生党员深入了解红色英雄的事迹和精神,确保意识形态认知的正确性。红色资源实践的教育形态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群体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使其成为红色血脉的传承者,唤醒实践结构。

(作者单位:西安医学院)

2025-07-04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72038.htm 1 善用红色资源 赋能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