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资讯

逆势突围:一家化工企业投资的战略底气

——宁夏丹斯克1.5万吨高纯硫脲项目开工背后的转型逻辑

□ 雷海霞

近日,宁夏石嘴山经开区在机械轰鸣声中迎来重要时刻——宁夏丹斯克化工有限公司1.5万吨高纯硫脲技改项目正式破土动工。面对持续低迷的全球经济环境,这家西北化工企业逆向扩张的战略选择、公司掌舵人李治成果断追加投资的突围范式引发行业关注。该项目的启动不仅彰显企业韧性,更成为观察中国实体经济突围路径的微观切口。

一场跨越国界的调研突围

项目筹备会上,股东们的质疑声此起彼伏:“全球化工品价格下跌12%,此时扩产不是找死吗?”“环保新规下月实施,老厂改造成本只会更高!”面对60%的反对票,李治成却拿出一沓厚厚的调研笔记——这是他耗时300多天,足迹遍及日本宇部兴产、德国巴斯夫、美国陶氏化学等12家国际巨头,以及国内23个省市、80%同行业与下游企业的“答卷”。

在日本大阪,他发现当地企业用硫脲制备高纯电子级试剂的技术已实现工业化;在重庆,他记录下一线工人对传统设备的17条改进建议;在武汉的磁性材料车间,李治成亲自参与三班倒,收集到碳酸锶含量对磁粉性能影响的第一手数据。

五大底气托举的产业自信

市场赛道:从“工业味精”到“新材料基石”的蜕变。在奠基现场的展板上,一组数据格外醒目:全球硫脲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8.2亿美元飙升至2024年的12亿美元,其中新能源领域需求年增23%。“别小看这白色粉末,它既是农药合成的关键中间体,更是制备黄金、护肤品的核心原料。”李治成指着沙盘上的产业链图谱解释,在新能源汽车的驱动电机、风力发电的永磁材料中,碳酸锶作为磁性材料的用量正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

他特别提到一个细节:在德国调研时,某磁材巨头的技术总监坦言,“没有纯度99%的碳酸锶,就很难做出与稀土磁材相媲美的磁粉”,这种高端产品的市场缺口,正是丹斯克瞄准的“战略蓝海”——项目达产后,其高纯产品直接对标国际一流水准。

品牌深耕:十年磨一剑的“隐形冠军”。走进丹斯克的展厅,“中国磁性材料行业十强”的牌匾格外耀眼。这个从2017年起获得的荣誉,背后是一条贯穿“天青石开采—碳酸锶提纯—硫脲合成—磁材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公司生产总监穆新宇透露,他们掌握着“天青石矿湿法提纯联产碳酸锶”技术,生产成本比同行低8%,产品杂质含量还少1.5%。

这种技术优势转化为实打实的市场份额:在国内前十大磁材企业中,5家是丹斯克的稳定客户;特斯拉、比亚迪的供应链清单上,丹斯克的上游原料已通过认证。“我们不是单纯卖原料,而是为客户提供性能控制整体解决方案。”项目总监徐小红拿出与某上市企业的合作协议,里面明确标注着“联合研发新材料用硫脲碳酸锶标准”的条款。

区域赋能:石嘴山的“化工基因”与政策东风。作为全国最大的石灰氮生产基地,石嘴山的石灰氮含氮量达21%,比行业平均水平高2个百分点,且运输成本仅为外地企业的1/10。更关键的是,当地拥有“电价0.47元/度、天然气价格低于全国均价27%”的能源优势,每年可为企业节省百万元级成本。

“这不是企业单打独斗,而是区域产业链的集体发力。”石嘴山市惠龙区有关负责人解读说,石嘴山市是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国内重要的新材料生产研发基地、国内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也是我国西北工业的“摇篮”。当地正全力打造“8条产业链”集群成势,丹斯克的项目恰好嵌入“新材料—磁性材料—高端装备”的关键环节。政府不仅提供了稀缺的化学工业用地配套,更协调银行提供了金融支持。

危机洞察:经济低谷期的“成本红利”窗口期。在奠基仪式的致辞中,李治成算过一笔“经济账”:当前钢材价格较2023年峰值下跌35%,设备制造企业产能利用率不足60%,项目建设成本较预期降低22%。更深远的考量在于行业洗牌——2024年全国硫脲产能淘汰率达10%,中小厂商因环保不达标纷纷退出,而丹斯克的技改项目同步配套了“废气零排放”“循环利用”系统,单吨污染物排放仅为国家标准的1/2。

“经济危机从来都是优质企业的扩张期。”李治成以日本化工企业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中的表现为例,当年逆势扩产的旭化成、住友化学,如今在高端精细化工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均超30%。丹斯克的目标同样明确:通过此次技改,将国内市场份额从15.8%提升至25%,并切入半导体级的国际市场。

人本智慧:一场“全员参与”的决策革命。在丹斯克的决策会议上,一场“金点子讨论”格外引人注目,“反应釜搅拌桨角度可调”“冷凝水回收装置加装温控阀”“炉窑自动化调控提高转化率”……这些来自生产现场的智慧,最终转化为17项工艺改进。李治成透露,项目决策前,他专门召开了十几场“专家、工人座谈会”,甚至邀请退休多年的老工程师重返车间,“他们才是最懂生产线‘脾气’的人。”全行业85%的厂家留下了他学习考察的足迹。

这种“接地气”的调研,让技术改造更具针对性:新生产线采用的连续碳化,炉窑高温热能回收使产能提升的同时,能耗降低了40%;引入AI质量控制系统,每批次产品稳定性更值得期待。“我们不是建设一个传统化工厂,而是打造工业互联网的智能工厂。”项目常务副总指挥张仲略指着中控室效果图介绍,未来将彻底克服过去跑冒滴漏、乌烟瘴气的落后困境,真正实现“现代化绿色大生产”。

改革深水区的转型启示

当传统化工直面“双碳”变革,丹斯克的突围路径呈现出三重战略支点:首先是突破“周期困局”,以全球化布局锚定穿越周期赛道——硫脲在新材料、新能源领域的应用突破,成功构建需求增长的第二曲线;其次是重构“区位价值”,将西部能源基地的电力、矿产与政策红利转化为核心竞争力;第三是惠农工业园“能源—资源—制度”要素叠加优势,筑就特色产业堡垒。


正如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有关负责人所言:“丹斯克的战略定力印证了产业升级的铁律——夕阳行业的标签永远贴在停滞者身上。”在新型工业化转型的关键节点,这种“技术攻坚+区域协同+战略前瞻”的突围范式,正在重塑传统产业的生存法则。


夜幕下的建设工地,工程机械已开启24小时作业模式。李治成凝视着展板上“1.5万吨高纯硫脲联产3万吨碳酸锶”的工艺流程图表示:“去年国庆投产的不仅是生产线,更是传统化工的进化样本。”这场西北戈壁上的产业变革,既展现了高端化、低碳化、数字化的转型方向,更折射出中国制造在改革深水区破浪前行的底层逻辑。

2025-05-26 ——宁夏丹斯克1.5万吨高纯硫脲项目开工背后的转型逻辑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71614.htm 1 逆势突围:一家化工企业投资的战略底气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