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玉霞 胡兴华
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教育强国建设要“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进一步指出,要着力构建教育强国体系,“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要立足教育强国建设的“三大属性”“六力”和“八大体系”。
建设教育强国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需求。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科学内涵,决定了教育强国建设需要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全面布局和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四个要”的内容凸显了教育强国的政治性、战略性、人民性(以下简称“教育强国的‘三大属性’”)。
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以下简称“教育强国的‘六大特质’或‘六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要全面构建固本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创新牵引的科技支撑体系、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体系和开放互鉴的国际合作体系(以下简称“教育强国的‘八大体系’”)。
“三大属性”“六力”“八大体系”是教育强国的主要科学内涵。在建设教育强国中,要把“三大属性”融入提升“六力”、构建“八大体系”中,合力实现“五育并举”和人的现代化。
把牢教育强国的“三大属性”,保障中国式现代化高举“中国特色”。把牢教育强国的“三大属性”,坚持以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最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塑造教育强国的“六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教育强国“六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六大体现”持续注入新活力和新内涵。思政引领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价值支撑和精神动力;人才竞争力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才需求良性互动;科技支撑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创新动能;民生保障力促进教育公平和共同富裕;社会协同力让社会各界共同形成多元协作的教育发展格局和全面育人的社会环境;国际影响力让中国式现代化在国际上“走出去”和“引进来”。
构建教育强国的“八大体系”,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对各领域所需人才的全生命周期培育。“八大体系”中,固本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旗帜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民族复兴信心的时代新人;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夯实全面提升国民素质战略基点;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促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打造持续性的学习生态;创新牵引的科技支撑体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培育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体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筑牢教育强国根基;开放互鉴的国际合作体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培养和集聚国际化高端人才。
教育强国建设作为源头动力,引领人才强国、科技强国、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产生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循环驱动,赋能“人工智能+”“互联网+”“党的建设+”,全方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单位分别为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中国石油集团东南亚管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