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翼泽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治,是中华传统重要治国思想,主张发挥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来规范人的行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建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要求以德治为基础,充分发挥德治在基层治理中的“催化剂”作用,以德治育文明、以德治促善治。
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和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各方面、全过程,着力在树立鲜明导向、增进认知认同、培育新风新尚上下功夫,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群众日常生活,使之成为人们日用而不觉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从而从源头上减少社会矛盾,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方式。基层部门要区分受众群体“量体裁衣”,借助人工智能、数字传播新形态丰富传播形式和内容,做到形式吸引人、内容说服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
发挥榜样示范带动作用。选树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乡贤能人等,传递社会正能量,营造见贤思齐的良好社会氛围。
各地要充分挖掘和运用好当地特色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弘扬主旋律,营造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环境。发挥基层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网格化治理为载体,深入开展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等活动,打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落地生根“最后一公里”。
加强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良好的家教家风是德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用良好家教家风涵育家庭美德,“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强化顶层设计,突出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点抓手。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要论述为引领,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以理论宣传为引导、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在实践中贯彻落实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凝聚社会力量,形成合力支持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格局。要根据政府、妇联、学校、社区在家风建设中的定位、优势与侧重,围绕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总体规划和目标,发挥政府主导、妇联支持、学校指导、社区组织作用,加强相互间的合作协同,实现效果叠加,形成多元合力。
夯实家庭基础,树立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要通过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强化家庭成员言传身教示范作用、发挥女性在家庭中的独特作用来引导广大群众自觉践行好家风。
完善基层德治运行载体
德治作用的有效发挥,离不开一定的组织和制度载体。无论是乡贤理(参)事会、红白理事会、“志愿服务队”等组织,还是村规民约、家训族规等制度,称谓各异但作用同归,即发挥共同价值理念的纽带作用来调节人们在共同生产生活中的关系和行为,尽可能减少不同利益群体的摩擦与冲突。完善德治运行载体,是以德治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的重要保障。
基层党组织要肩负起对各类德治组织的领导责任。支持德治组织开展工作,指引其充分发挥舆情监控反馈、道德监督教化、矛盾协调化解的作用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营造和谐友善社会氛围。
发挥社会规范的引导约束作用。各社区和乡镇要立足实际、结合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来制定相应的规约,保证科学性、广泛认同性和可操作性,推动规约落实落地。
丰富各类活动载体。要深化群众性创建活动,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抓手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志愿者活动,在生动实践中实现广大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发挥各类阵地的作用。要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加强各类爱国教育基地、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开发利用,推动基层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学习实践。
深化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治理
新时代以来,思想道德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道德领域存在的拜金主义、见利忘义、违反诚信、抹黑英雄等问题仍不容忽视。道德治理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内容,正如《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所明确提出的:“道德建设既要靠教育倡导,也要靠有效治理。要综合施策、标本兼治,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和社会管理、舆论监督等各种手段,有力惩治失德败德、突破道德底线的行为。”
对失德败德行为依法惩戒。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德治离不开法治的保障。因此,要用好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针对诚信缺失问题,要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加强对制假贩假等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针对污蔑英雄、伤害民族感情的恶劣言行及损害国家尊严、出卖国家利益的媚外分子,要依法依规严肃惩戒,发挥警示教育作用。
综合运用行政管理、执法监管、宣传教育等多种手段综合施策,并对突出顽疾进行专项治理和常态治理。
健全社会公德监督机制,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和人民群众力量,对违反社会公德行为进行社会舆论监督。
(作者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实习员;本文系河南兴文化工程研究专项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契合性研究”,2024XWH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