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三维路径”解码高速公路路衍经济

□ 赵骅 郑吉川 王靖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指出,促进交通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加速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为此,让高速公路路衍资源,包括高速公路投运企业拥有的附属设施、额余土地、数据信息、工程技术、投运方略等内在可用于经营拓展的资源和高速公路沿线路域内外延伸的能源开发、生产制造、商贸物流、文化旅游、乡村农业、自然生态等泛在可用于产业发展的资源,集聚发挥经济效益并增进社会福祉,这就需要探寻高速公路路衍资源价值提升的实现模式,助力高速公路投运企业内在资源丰富经营方式、提高利用效率,促进高速公路投运主业和衍生业务的互动共赢;助力高速公路路沿泛在资源活化经济潜质、激发产业动能,促进高速公路功能用途拓展、融合产业演生、路沿经济繁荣。

通道经济:以路为脉,构建产业协同发展带

基于通道要素联结的延伸产业资源融合模式。该模式以高速公路的通道属性为核心纽带,通过物理连通性牵引沿线产业要素的深度耦合与功能互补,形成“以路串产、以产富路”的共生关系。其本质是将交通通道转化为经济廊道,利用路网节点的辐射效应与流量吸附能力,打破区域壁垒,融合延伸产业资源优化产业分工格局。路衍资源价值提升机制聚焦于“空间—功能—价值”的三维联动。空间层面,依托高速公路的线性延伸特征,串联城乡、园区、枢纽等差异化经济单元,形成资源流动的通达载体;功能层面,通过路域设施与沿线产业的协同设计,如服务区嵌入物流分拨、路侧边坡嫁接新能源产能等,实现交通功能与产业功能的有机叠加;价值层面,以通道为媒介整合上下游供需链,通过降低跨区域协作成本,放大资源聚合效应。该模式对高速公路路衍资源的价值提升体现为双向赋能:一方面,通过通道要素的强联结性,激活沿线土地、物流、能源等资源的开发潜力,推动单一交通资产向复合经济资产跃迁;另一方面,通过产业延伸的弱边界性,引导制造业、农业、服务业等外部业态向路域空间集聚,形成“通道引流—产业增值—反哺路网”的闭环生态,最终实现高速公路交通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的深度融合与价值共振。

基于路衍要素协同的交通内业资源集约模式。该模式以交通系统内部资源的系统性整合为核心,通过优化高速公路路域空间、设施、原料等要素与交通设备建造使用、交通材料加工使用、交通道路建养使用等过程的融合关系,实现交通内业资源利用效率的层级跃升。其本质是打破传统交通内业中“条块分割、重复低效”的惯性逻辑,依托一体化、协同化与通用化手段,将分散的高速公路路衍要素就地取材,重构为统一的交通功能单元,形成交通内业资源在高速公路及路衍项目“建造—运营—维护”全链条的集约化内循环。路衍资源价值提升机制围绕“空间复用、功能叠加、管理耦合”展开。该模式对高速公路路衍资源的价值提升体现为三重效应:一是规模效应,通过同类资源的集中配置降低单位成本;二是协同效应,通过跨环节联动缩短响应周期并减少冗余投入;三是溢出效应,通过内业资源的高效运转释放外延服务能力,反向增强路网整体竞争力。其根本目标是将交通内业从“成本消耗端”转化为“价值创造端”,推动交通行业从粗放扩张向精益治理转型。

数字赋能:激活数据要素,重塑服务生态

基于服务信息溯源商用的数字资源赋能模式。该模式以服务信息的全生命周期追溯与商业化应用为核心,通过数据确权、流通及价值转化机制,将高速公路运营中产生的用户行为、车流动态、设施状态等信息转化为可交易的数字资产。其本质是打破传统数据孤岛,依托区块链、隐私计算等技术手段,构建可信、可控、可溯的数据要素流通体系,释放信息资源的市场潜能。路衍资源价值提升机制聚焦“采集—确权—赋能”的递进链条。数据采集阶段,整合ETC、监控、服务区消费等多源异构信息,形成全域覆盖的数据池;确权阶段,通过数字身份认证与智能合约,明确数据所有权、使用权及收益权的归属规则;赋能阶段,基于清洗脱敏后的数据开发商业应用场景,如精准广告推送、物流路径优化,实现数据资源向经济价值的直接映射。该模式对高速公路路衍资源的价值提升体现为双重重构:一是重构数据生产关系,将分散的信息碎片转化为标准化商品,降低交易摩擦;二是重构服务供给逻辑,通过用户画像与需求预测,推动用户服务从“被动响应”向“主动定制”升级。其终极目标是将高速公路从“物理通行网络”进化为“数字价值网络”,以信息流牵引资源流、资金流、技术流通畅富集。

资源再生:盘活存量资产,释放边际效益

基于路沿特质碎地利用的额余资源盘活模式。该模式以高速公路沿线零散、非连续的碎片化土地资源为核心对象,通过精准识别、分类整合与功能适配,激活传统规划中易被忽视的边际空间价值。其本质是将路沿土地从“附属闲置资产”转化为“灵活生产要素”,依托小微开发、模块化布局与动态管理,释放分散资源的规模化效益。路衍资源价值提升机制围绕“识别—适配—迭代”三阶段展开。识别阶段,基于地理信息系统与土地权属数据,筛选边坡、匝道三角区、隔离带间隙等碎片地块,量化其区位特征与开发潜力;适配阶段,根据地块属性匹配轻量化业态,如微型光伏阵列、智慧苗圃或临时仓储,降低开发强度与生态扰动;迭代阶段,通过短期租赁、分时共享等弹性机制,动态调整资源利用方向,响应市场需求变化。该模式对高速公路路衍资源的价值提升体现为三重转化:一是空间转化,将低效占用的物理空间升级为可计价的经济单元;二是功能转化,通过小微业态嵌入补充主干服务网络的盲区;三是权属转化,以灵活合作模式破解碎片土地的权属纠纷难题。其核心目标是构建“制宜碎散、活化闲余”的精细化资源利用体系,推动高速公路从线性资产向网状价值体转型。

基于路段特色形象塑造的品质资源嬗变模式。该模式以高速公路一路段周边独有的自然禀赋、文化基因与区位特质为核心依托,通过系统性提炼与创造性转化,将差异化要素升华为具有标识性的形象符号,驱动高速公路品质资源从“功能载体”向“品牌资产”跃迁。其本质是通过美学设计、文化叙事与体验塑造,构建路段的空间感知与价值认同,形成不可复制的竞争优势。路衍资源价值提升机制遵循“识别—凝练—表达”的递进路径。识别阶段,深度挖掘路段在生态景观、历史遗存或产业特色上的原生特质,建立资源禀赋数据库;凝练阶段,通过主题化提炼与IP化包装,将分散要素整合为具有传播力的核心符号,如地域文化图腾、生态景观廊道品牌;表达阶段,借助视觉标识系统、服务场景营造与数字化传播矩阵,将符号嵌入用户认知链条,形成“路段即场景、通行即体验”的沉浸式交互。该模式对高速公路路衍资源的价值提升聚焦于三重进阶:一是功能进阶,从基础通行服务升级为情感化、记忆化的价值传递;二是品牌进阶,通过独特形象建立市场辨识度,吸引增量客源与定制投资;三是生态进阶,以路段品牌为纽带,联动沿线文旅、商贸等产业,构建“形象溢价—流量聚集—产业反哺”的共生网络。其终极目标是将高速公路从“匿名通道”转化为“文化地标”,以形象嬗变撬动区域经济能级跃升。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2025-04-25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71279.htm 1 “三维路径”解码高速公路路衍经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