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扎努·阿力木
数智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阵地,亟待迎合智能环境,突破传统教育范式,提升育人质量。而人工智能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赋能价值,有助于重塑思政教育供给模式,促进思政育人工作的数智化转型。
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人工智能高效整合思政教育资源。基于人工智能的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构建等技术,可整合分散在网络空间的各类思政教育资源,并构建全模态的思政资源库,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支持。例如,清华大学开发的“思政云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自动将各类思政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与分类,包括红色文化资源、党史文献资源、时政热点资源等,并为整合资源打上智能标签,师生只需要键入关键词即可快速获取个性化内容。同时,该平台会推荐有关联性的其他资源,有效增强了资源利用效率。在资源搜索中,基于人工智能的资源库还会联网搜索具有交叉学科特征的思政资源,如思政教师在面向建筑工程类专业进行备课时,可在平台上键入关键词“建筑工程”,即可获取工程伦理、社会责任、生态发展等相关案例资源。
人工智能打造思政课堂教学新场景。思政课是思政育人工作实施的主渠道,其课堂质量直接关乎育人效果。传统静态、单向的思政课堂感染力不足,难以让学生深入课堂,而借助人工智能重构课堂,可推动传统思政课向人机协同转型,构建更加富有感染力的课堂场景。例如,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发的虚拟仿真实验课,依托虚拟现实技术和拓展现实技术整合中国当代科学研究领域的重大事件,并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设计虚拟科学家形象,学生佩戴设备后即可进入虚拟的科研场景,并与科学家进行对话,实现了单一叙事到立体化认知的跃迁。另外,基于人工智能的课堂互动系统、虚拟教研室等新型教学辅助工具的应用,有助于破解传统思政课教学单向性、低互动的痛点,重构知识传递逻辑,让思政课更为生动。
人工智能提升思政教育精准度。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越来越旺盛,高校思政教育也应顺应当代大学生个性需求增强育人工作的精准度,兼顾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偏好和思想动态差异。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精确思政教育提供了支撑。基于人工智能平台对学生日常行为数据进行全量分析,可为各类学生群体建构精确的数字画像,并依据画像特征为学生提供精准思政资源。例如,电子科技大学构建的智慧网络育人平台可智能化、动态化采集全校18个部门、260类数据,并对采集数据进行自动整合、清洗和关联分析,据此构建学生个体画像,精准评估和预警学生在校的各类行为,实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从而精准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思政教育资源。
发挥人工智能对高校思政教育的赋能作用
制定思政教育智能化转型战略。高校需在“十四五”教育现代化发展战略框架下制定人工智能赋能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规划,从长远发展视角明确人工智能在优化思政资源配置、提升思政育人质量上的重要作用。在战略定位框架下,高校需制定一系列促进思政教育智能转型的教育管理制度,从资源配置、平台搭建、数据管理等层面出发规范思政教育智能转型实施过程。另外,高校需积极引入各类硬件设备和软件平台,以智慧校园建设为依托打造智慧教室、智慧大课堂,并配备拓展现实设备、智能对答系统等场景互动设备,为思政教育教学活动实施提供技术支持。例如,西南财经大学建立的“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将虚拟现实、全息投影与智能交互技术进行整合,开发了“虚拟长征”“两弹一星”等主题思政课。高校还可积极参与区域协同,如长三角地区高校可基于长三角高校合作联盟建立数字思政教育共同体,实现虚拟仿真实验资源、智慧化思政教育资源等的共建共享。
将人工智能有机导入思政教育环节。根据思政教育工作实施需求,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促进思政教育既把握时代脉搏又触达个体心灵。在思政教育内容层面,基于人工智能开发智能化思政资源库与精准供给渠道,如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时抓取社会热点事件、模范人物、校园文化等素材,并自动将这些素材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关联性内容进行整合,生成个性化思政教育资源库。资源库可与在线教学平台进行互通,基于学生学习数据(如课堂互动情况、阶段测验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为学生推送差异化的思政学习资源。在思政教育评价方面,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系统分析学生在思政教育过程中的多维数据,构建覆盖“认知—情感—行为”的立体化评价体系。如认知评价层面,可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学生日常作业中论述逻辑是否准确,识别学生是否准确引用党史事件、理论依据;在价值观倾向评价层面,可利用语义分析网络判断学生日常发表的观点是否与主流意识形态契合,以此评估其价值认同水平;在行为评价层面,可借助校园智能监测设备与校园大数据平台动态采集学生的思政实践参与频次、参与质量。通过系统的思政评价链条,精准评估学生成长进度,为“培养什么样的人”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建立思政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培训体系。思政教师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核心力量,其素养水平关乎人工智能应用质量。高校可围绕人工智能深度赋能开展思政教师培训工作,着力培育具有智能时代胜任力的新型思政教师。培训体系应囊括三个层次,其中基础层主要培训教师对人工智能的认知,如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逻辑、把握人工智能技术在思政教育领域的前沿动态、了解人工智能发展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机制等;进阶层主要培育教师将人工智能与实际教学相融合的能力,如掌握在线学习平台的数据报表功能、开发人工智能支撑的思政教学课程、增强人际协同的教学设计能力等;完善层则重点指导思政教师建立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伦理思辨意识,依托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案例引导思政教师既避免陷入纯技术主义误区,也防止出现技术恐惧倾向。在培训过程中,高校可鼓励思政教师与信息技术领域教师进行合作,组建跨学科教研团队,共同开发适应思政教育智慧化转型的教学资源。
人工智能技术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创新动能,推动思政教育范式从单向的统一灌溉模式转变为双向互动、数据驱动的精准滴灌模式,让思政教育走向个性化和智能化的新阶段。高校应坚持技术服务教育的理念,在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同时积极构建“以人为主、以技术为辅”的人机协同教育生态,既利用技术增强思政教育质量,也注重人文精神培育,保持思政教育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作者系新疆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