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南平市延平区:物联网电池奔向“新蓝海”

□ 张敏

□ 本报记者 丁南

电池产业是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的传统优势产业。围绕加快打造县域重点产业链,延平区以龙头企业南孚电池为“链主”,着力打造物联网电池重点产业链,引领物联网电池奔向“新蓝海”,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目前,延平区共培育物联网电池上下游企业11家、年产值达35亿元,今年落地建设的两家企业全面达产后,将带动全产业链产值增长35%。

传统产业如何“推陈出新”,带动一个新兴产业集群?位于延平区夏道镇的南平时代小微电池智能制造项目,是该区传统产业“延链扩链强链”的一个典型代表。总投资2.07亿元的南平时代项目,2023年9月签约落地、10月开工建设,半年多时间即可实现试投产,预计可年生产碱性电池4亿只、锂电池1.2亿只。

为拓展广泛应用于智能家居、智能穿戴、AR和VR等领域的物联网电池“新蓝海”,延平区采取“专班式”推进、“链条式”招商和“组团式”合作,吸引优质物联网电池企业聚“链”成群、合作发展。

延平区建立“链长+链主+专班”工作推进机制,搭建由区领导担任“链长”、龙头企业(南孚电池)为“链主”、区直部门纳入专班的推进体系。链长牵头研究产业链发展政策等重要事项,定向联系产业集群,摸底梳理发展供需“清单”,带领区直单位协调解决链主和产业链相关企业的困难和问题,推动产业链运行更加顺畅。

延平区制定物联网电池招商图,组建招商小分队,开展产业链招商和科技招商,打造国内领先电池产业园,引进总投资4.15亿元的中晟新能源、南平时代等企业,强化关键项目招引补链条。

同时,延平区实施“龙头企业研发+链上中小企业产业化”等合作模式,发挥南孚电池“链主”企业在创新联合体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组建华孚电器、鑫东来科技等一批物联网电池关联企业库,不断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抱团式”聚集。

延平具有良好的电池产业发展基础,南孚电池的延平工厂是全球单一最大的碱性电池制造厂。如何聚“链”成势、向“新”发力,助力物联网电池产业行稳致远?延平区积极探索“定向+配套”机制,打好政策“组合拳”,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

政策扶持方面,延平区成立3亿元规模的产业基金,采用“轻资产模式”等优惠政策形成招引企业“强磁场”。如在设备方面,新购置设备由国企购买部分生产设备通过租赁形式提供企业使用,企业在5年后再回购该设备。原先设备的搬迁,按照设备搬迁费用的50%给予企业设备搬迁费用补助。在原材料供应链方面,由区属供应链公司依据企业原材料采购需求,为其提供原材料采购额度,企业前5年按照LPR利率支付相关利息等。

服务支持方面,延平区围绕企业从筹建到项目落地全生命周期,制定“重点企业服务一卡通”,建立产业链重点项目清单,共选派11名干部,担任物联网电池企业联络员,深化“一企一策”纾困帮扶,为项目落地提供各项审批、核准、备案、登记等手续全过程“保姆式”服务,确保项目开工率、年度计划投资完成率实现“两个100%”。

平台加持方面,延平区在南平市率先成立知识产权保护“一站式”调解中心,主动服务企业,前置非诉解纷机制,从源头上解决物联网电池企业知识产权诉讼举证难、成本高、周期长等问题。

南平华孚电器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营碱性电池集流体(铜针)的生产研发,其产品突破国外“卡脖子”技术,连续15年产销量在全国同行业中排名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6%。

近年来,延平区通过打造“技改+智改”体系,持续优化民营经济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激发物联网电池企业创新创造活力。

“双轮驱动”研发。延平区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建立南平工业园区、延平区“两区”融合发展机制,合作成立区融拓数字公司,依托南孚电池、南平时代、中晟新能源等电池生产骨干企业,加快电池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产品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生产提质;投资0.9亿元用于新增技改,推动配套碱性电池、锂电池等生产工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性能,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生产数字化、管理智能化,推动技术向“新”。

“科技搭桥”转化。延平区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搭桥行动”,实施“龙头企业出题+高校院所攻坚”成果转化模式,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

“单项冠军”出圈。延平区全面梳理物联网电池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企业等名单,进行针对性培育。目前,延平区11家物联网电池关联企业中,南孚和华孚是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2024-10-18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68685.htm 1 南平市延平区:物联网电池奔向“新蓝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