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王春华
最近最热的词,非“一揽子增量政策”莫属。对于“一揽子增量政策”的理解,有多种解读,甚至误读。在金融领域增量政策率先出台后,市场对于宏观调控的观察,往往更多关注金融机构的发声。事实上,中国的宏观经济治理,是一个以国家规划为战略导向的综合架构,除了财政货币政策作为主要手段,还包括产业、投资、就业、消费等政策的紧密配合。在金融增量政策出台之后,其他领域的增量政策已经在路上。
按时间线简要梳理最近召开的重要会议,有助于正确领会经济工作精神。自9月18日美联储降息50个基点之后,我国迎来宏观政策“窗口期”。9月26日“超预期”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根据新形势新变化,打出一套宏观经济政策的组合拳。9月29日国常会作出系统部署。10月8日,国庆节后首个工作日国新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为系统落实一揽子增量政策拿出了一套综合性方案。
在这场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一正四副”五位主任共同出席,释放出加力推出增量政策的诸多重要信号。这也是继9月24日“一行一局一会”三箭齐发之后,国新办发布会上再一次同声传递直面困难、拿出办法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信心和决心。
在一系列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的支持下,市场信心正逐步提升。国际投行高盛旗帜鲜明地再度唱多中国资本市场。楼市表现也同样不俗。国庆节前后,一线城市北京、上海、深圳楼市限购政策进一步松绑,广州更是第一个全面取消限购。房地产市场“银十”开局表现“超预期”,市场“回稳”迹象明显。
当然,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底气,不仅来自于当下政策的利好,更来自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用“稳”和“进”两个关键词来概括中国经济,即经济大盘上的“稳”,结构优化上的“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市场潜力大、经济韧性强等有利条件没有改变。”
正是因为中国具备全球最完备产业链、供应链,具有强大综合国力,我们才拥有更大的政策调整空间。这才是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底层逻辑。
“围绕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加大助企帮扶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提振资本市场等五个方面,加力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10月8日国新办发布会释放出诸多重要信息,回应了市场关切。
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发行使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紧扣这一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作出明确表态:一是,将在年内按程序提前下达明年100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和1000亿元“两重”建设项目清单,力争年内形成实物工作量。二是,要在10月底前完成今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明年继续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并优化投向,加力支持“两重”建设。
有关增量财政政策的具体发力方向,一般认为,一是促消费,二是促基础设施投资。在此次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率先将目标瞄准城市更新,其背后则是基础设施的增量建设和存量更新。
两个1000亿元的提前下达,显然,意在统筹今明两年调控需要,更好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为“十四五”收官奠基。
这次发布会还特别强调了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为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出台打开了通道。时隔两天,10月10日司法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就在门户网站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支持民营经济组织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的这些会议不能孤立地看,要串起来看。9月24日金融部门发布会为这一轮调控吹响号角,10月8日国新办发布会则透露出一个明显信号:在一系列金融政策率先发力之后,其他领域的增量政策正蓄势待发。
密集出台的政策措施,也印证了上述判断。10月9日,央行、财政部建立联合工作组并召开首次会议,提出将二级市场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10月10日,央行发布公告,创设首期规模5000亿元“互换便利”,支持资本市场发展。
相信,我们会看到各部门结合自身职责陆续推出各种有利于经济回升向好的政策。后续增量政策的力度和持续性,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