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资讯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的挑战

□ 冯庆林

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是指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背景下,经济发展水平远低于城市的农村地区,其人口老龄化水平却高于城镇,即农村老年人口在农村总人口中所占比例高于城镇。理论上来讲,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医疗卫生保障条件好、死亡率和出生率都低的城镇地区人口老龄化本应进程快、程度高,但由于受到大量农村人口(主要是受教育人口和劳动力人口)流向城市以及受流动人口内部“循环更新”(农村年轻人口不断替代老年人口加入到流动人口队伍中,而年老的流动人口则流回到农村)等因素影响,我国呈现出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速度更快、程度更高的城乡倒置格局。

据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自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中国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占比从2000年的10.92%提高到了2020年的23.81%,20年时间增长了12.89个百分点,而同期中国城镇老年人占比则从9.68%提高到了15.82%,增长6.14个百分点,表明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更快。中国农村老年人占比与城镇老年人占比的差距,也从2000年的1.24个百分点扩大到2010年的3.29个百分点,再到2020年的7.99个百分点,表明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更高,“城乡倒置”的现象在快速拉大。

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的影响和挑战

城乡倒置的人口老龄化格局作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基本国情,必将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影响。其中影响最直接的是引发农村人口年龄结构失衡,导致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的人口基础面临挑战,老人赡养、劳动力断层、治理困境等问题日益凸显。

首先,对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模式提出挑战。中国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主要依靠家庭成员内部的代际交换来实现,代际间人口比例的协调及家庭规模的稳定性是家庭养老模式得以延续的重要保障。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人户分离导致的农村家庭结构日益小型化,已经打破传统家庭内部代际养老的平衡关系,现存的家庭养老方式难以为继。再加上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长期沿袭“重城市、轻农村”的发展路线,与城市老人相比,农村老人的养老保障水平整体依然较低,无论是在公共养老服务资源供给还是支付能力上,明显滞后于城市地区,难以应对现实养老难题。

其次,劳动力断层导致乡村振兴缺乏内生动力。农村人口流向城镇和非农产业的多是具有相对较高受教育程度或有一定专业技能的青壮年劳动力,而留在农村和农业中的基本都是文化程度较低、无专业技能的劳动力和老年人口,劳动力的转移和老龄化进程相互交织,共同导致农村劳动力资源呈现“结构性”匮乏。劳动力资源严重流失导致乡村振兴所需的各类人才严重不足,农村又缺乏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优势,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所需的多元化人力资源难以得到保障。

再次,城乡协调发展面临巨大挑战。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加速,劳动力供给不足,使得农业生产面临困境,土地抛荒、农业生产效率下降等问题日益突出。此外,农村老年人口比例高,消费能力相对较弱,同时投资意愿和能力也有限,使得农村在产业升级和转型过程中面临更大困难,缺乏足够的劳动力和创新动力。加之农村在社会保障方面以及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方面与城镇存在的差距,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发展失衡,影响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应对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的路径

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本质上还是经济问题,在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下,以经济为指向的人口流动导致了我国人口老龄化倒置问题难以解决。化解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带来的消极影响,需以经济视角为出发点,加快补齐农村发展短板,增强农村地区对各种资源要素的吸引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一是加快构建覆盖全民、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特别是在公共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服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等方面,要顺应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的变化趋势,考虑其时效性,避免未来不必要的资源浪费。通过优化村庄布局和公共服务配置,加快农村地区发展,改善农村居民人居环境,不断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使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农村居民。

二是加快农村产业发展。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大力发展农村产业,不仅可以凝聚或吸引劳动力返乡创业或就业,而且可以提高农村居民家庭整体收入水平,从而解决农村“凋敝”的现状。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农村地区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大力促进乡村旅游、绿色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以及集生产、加工、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新型业态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提升农民的生产技术技能、产业发展能力以及文化知识素养,引导他们开展多形式、多领域、多层次的创业创新活动,从而激发他们投身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是持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2023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16%,距离发达国家80%左右的水平还有不小差距,未来还有大量的农村人口要流向城市。如何避免在城镇化进程中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进一步加剧是一项艰巨任务。城镇化的本质是人的城镇化,如何使新移民在城镇拥有充分的就业机会,能够享受更平等的权益、更好的服务和更高的福祉,真正融入城镇社会是关键。为此,需要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除注重速度外,更应该关注质量的提升。通过不断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劳动力等要素资源在城乡之间双向自由流动,从而使长期游走于城乡之间的农民真正落户城镇。

四是积极探索适合农村老人生活特点的养老模式。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城镇老年人口规模已达到1.43亿,首次超过了农村1.21亿的老年人口规模。未来随着城镇化持续推进,农村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会持续减少。但从目前现状来看,农村老年人口数量依然庞大,且其养老保障水平偏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点和难点依然在农村。为此,一方面需要大力发展农村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服务体系,营造孝亲敬老的社会环境,强化家庭养老支持政策与扶持体系,增强农村老人享受养老服务的可获得性;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标准正常调整机制,确保随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加强对农村特困老年人的社会救助水平,不断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水平。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所)

2024-09-29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68536.htm 1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的挑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