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资讯

邵武:改革故事每天都在发生

□ 邓贤龙 刘建飞

“前几年办理不动产过户手续,要去税务、房管、不动产登记等几个部门,最快也要1天时间,半个月后才能拿到证。现在方便多了,只要带上原件并且不用复印,在这里一次性搞定,最快1小时拿证。”8月27日,在福建省邵武市行政服务中心不动产登记窗口,康康房产中心业务员张女士深有感触地说。

让改革红利“看得见、摸得着、可感受”。在邵武,像不动产登记综合创新服务改革这样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各个领域发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邵武市围绕中心谋发展、聚焦问题促改革、着眼成效评改革,聚焦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推动一系列改革举措落地实施,先后承接国家级改革试点16项、省级改革试点35项,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贡献出了“邵武力量”。

向绿而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徐徐展开

连日来,在邵武市水北镇三都村,林农程贞春正忙着管护林下作物多花黄精。这片林的产权虽然不是程贞春家的,但是他有林下空间经营权证,经营底气十足,不怕投资打水漂。

程贞春说:“设备的添置、林地的扩大、新品的引种等,都要增加几十万元的投入。我一点也不担心,因为我有林下空间经营权证,我就吃了定心丸,可以放心大胆地干。”

去年以来,邵武市参照林权发证模式,在不动产登记系统增设“林下空间经营权证”子目录,在福建省率先为林下空间经营主体发放“林下空间经营权证”。

“林下种植户可以通过林下经营权证向金融部门申请资金扶持,进行抵押贷款,破解融资难题。”邵武市林业局林下经济办公室主任杨康辉介绍说,截至目前,邵武市已发放林下经营权证42本,涉及面积3.12万亩,累计发放林下经营权抵押贷款500多万元,林下种植户户均增收1.6万元。

林下空间流转的改革尝试,不只是破解林农增收难题,也让山林生态效益倍增。邵武市二都国有林场将林下空间流转给林农,在林农增收的同时还滋养了林木,为山林添绿。

邵武市二都国有林场场长刘红跃说:“过去我们是以林木采伐为主要经济来源,现在我们大胆改革,林下空间流转出来,就能收获林下空间的租赁费;同时,因为林下种了中草药,他们要定期施肥、浇水,这对整个林木的生长也有很大促进作用。”邵武市对林下空间流转机制的探索已入选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业改革发展典型案例》。

借改革之力促进生态保护,邵武还做了许多探索。如,围绕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打造世遗1号风景道,深化林长“巡山交树制”和河湖长“巡河交水制”,争当生态文明建设优等生。

邵武市已获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石壁溪“一河一策一图”环境应急响应项目上报生态环境部参与优秀范例评选,荣获福建省唯一的省级林长制激励县(市、区)。邵武还入选了2023年省级森林养生城市,二都国有林场入选全国首批森林康养基地。

向新而攀,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美好蓝图催人奋进

近年来,邵武市紧扣中央、省委改革部署,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特别是事关邵武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氟新材料、竹木加工、新型轻纺、中药材等“2+2”特色主导产业,深化改革赋能,强化创新引领,有效增强发展动力。

在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进程中,邵武市抓住列入全省第一批16个园区标准化建设示范试点契机,引进一批全球前20强氟新材料龙头企业落户金塘园区。

截至目前,该园区已入驻氟新材料生产企业及关联企业55家,总投资365亿元。邵武氟新材料产业集群入选工信部“2023年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邵武氟新材料成为福建省的“金名片”。

邵武是我国南方集体林区重点市之一,竹林面积68万亩,立竹量1.35亿株。近年来,邵武市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增动力,积极创新竹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打造竹立方生态科创馆,串联200余家竹企、100余家村级合作社及标准化全竹茶空间等全竹产业链。该科创馆是邵武市委、市政府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打造以竹产业为核心内容、集成新质生产力、赋能一二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公共品牌,同时也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机制创新和生动实践。邵武因此先后获评“中国竹家居之都”“中国特色竹乡”、福建省2024年度竹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县。

近年来,邵武还重点打造竹产业、烟叶、种业、中药材、茶叶等“5+N”农业特色产业,新增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3个,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邵武市《实施绿色高质高效行动探索粮食稳产高产新模式》入选农业农村部2023年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还荣获全国大豆重点县(市)、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人民群众的“米袋子”更加安全、“菜篮子”更加丰富。

向民而生,人民群众期待的美好生活咫尺可及

“抓民生就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邵武广大干群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在共建共享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邵武深入学习“三明医改”经验,积极探索区域医联体建设,加强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合作。为实现医疗资源大整合,创新性落实改革制度,统筹全市3家市直和18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形成“15分钟社区医疗服务圈”和“30分钟乡镇医疗急救圈”。2021年至2023年连续3年,县域内就诊率达91.33%以上,县域内住院量占比位居全省第一。

邵武先后实施完成全国首批“千县工程”示范单位等4项国家级改革试点和慢性病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等5项省级试点任务。

同时,邵武市还积极应对老龄化,通过建设“幸福里”社区,引导老年人通过产权置换、资源托管等方式实现集中安置,托起幸福“夕阳红”。

肖家坊镇推行“政府补一点、个人出一点、乡贤捐一点”的机制,多渠道筹集养老资金,积极探索“幸福里”社区有效运作模式,成效显著。“这个社区去年10月运行,现在已有13位老人入住,并吸引周边20名老人用餐,日均接待量70余人次。”肖家坊镇副镇长吴桢介绍说,他们引入专业养老团队,多元化为老人提供吃、住、医、乐等各方面服务。

在民生改善方面,邵武还深入推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加快农村供水老旧管网改造,提高城乡供水一体化水平。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获评福建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改革潮涌风帆劲,扬帆搏浪正当时。邵武市站在新征程的起点,正以披荆斩棘的勇气、勇往直前的毅力、雷厉风行的作风推进改革,努力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2024-09-09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68182.htm 1 邵武:改革故事每天都在发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