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实施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四大工程”,积极传播“闽东之光”,探索形成独具特色的社会治理“蕉城模式”。
核心价值赋能文明培育
依靠群众推选典型。建立“广泛发动、基层上报、媒体宣传、群众点赞”的推荐机制,把选树典型过程转化为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过程。截至目前,蕉城区1人获评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和时代楷模、1人获评省道德模范、7人获评市道德模范;11人获评“中国好人”、24人获评“福建好人”、53人获评“宁德好人”;2户获评省文明家庭、6户获评市文明家庭。
媒体融合宣传典型。以各类先进典型为素材创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短视频和纪录片,通过“大梦蕉城”微信公众号和抖音号、《三都澳侨报》、现场交流等形式宣传先进事迹,号召全区干部见贤思齐,用身边人讲好身边事,用身边事启发身边人。
立足基层激励典型。邀请身边好人、文明家庭、新时代好少年群体参加央视《东西南北贺新春》节目录制,组织道德模范进企业、进校园讲述孝老爱亲故事;聘请先进典型担任道德讲堂宣传员、理论宣讲员讲述援鄂经历、公益法律援助事迹等,常态化开展帮扶关爱志愿服务。
核心价值赋能文明实践
遵循红色足迹。用好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展陈馆、梅坑革命纪念馆等红色资源,组建红色播讲员志愿服务小分队重点讲好习近平总书记“二进九仙”留下的足迹故事,累计接待69批次5470余人。
传承优秀文化。发挥畲歌畲语理论宣讲轻骑兵作用,开展“闽东之光”文化惠民展演300余场,受众超6万人次;设立林厝服务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打造全国首个沉浸式畲族风情主题服务区,将文明实践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
聚焦志愿服务。打造芦坪社区“一里时光”文化广场和青年发展型街区,设立广电便民服务中心,创新“好厝边”线上服务;建成志愿服务广场、便民助企公益展播点、蕉城夜市实践点等阵地22个;设立白基湾海上社区实践站,融合党群服务中心、物业服务中心、绿色养殖服务站、5G+海上巡回法庭等功能,推进海上文明实践走深走实。
核心价值赋能文明创建
高位推动下“重手”。每年安排创城专项经费2000万元左右,在20个城区网格和14个乡镇网格推行区处级领导挂钩、区直部门和街道(乡镇)“一把手”负总责、各测评点负责人具体抓的“三级分工责任制”,坚持区处级领导挂片区协调督导、各级文明单位挂社区共建帮促、在职党员干部到社区“双报到”的“大手牵小手”常态化工作机制。
弘扬新风强“抓手”。设立八都镇猴盾村畲歌畲语理论宣讲志愿服务城乡精神文明创建融合示范项目,用畲语与群众“面对面”讲精神,用畲歌广泛传唱核心价值观;引导文明单位到蔡威事迹展陈馆等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和宣传文化阵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志愿服务融入“存正心、守正道、养正气”宣传活动;广泛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引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体现到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等规范守则中。
发动群众齐“动手”。围绕与群众生活紧密联系的老旧小区、农贸市场、背街小巷,解决“三老”问题(老地方、老问题、老解决不了)、克服“三薄”现象(薄弱时段、薄弱地点、薄弱环节);整合现有创城智能系统、智慧保洁系统、文明实践平台、党员e报到平台、网格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建立一体联动、全面监督、全民参与的互动机制,提升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
核心价值赋能“未成建设”
坚持“德”与“育”相结合。在“清明”“七一”“十一”等重要时间节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近500场次;结合蕉城特色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编制了《遇见蕉城》《行走的课堂》等教材推广使用。
坚持“教”与“学”相结合。以开展“习爷爷在宁德的故事”进校园学习实践、“追寻习爷爷的足迹”研学活动为主线,因地制宜创建研学基地、劳动基地,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班团队日活动、老同志讲故事等方式开展学习实践活动132场次,参与师生达14.6万人次。
坚持“新”与“旧”相结合。结合春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持续开展经典诵读和戏曲、书法、传统体育等进校园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霍童线狮”“畲族双音”“内文拳”等传统文化;创新开辟“军娃·耕读园”“乐耕园”“红领巾童趣园”等沉浸式农耕劳作体验特色项目,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宁德市蕉城区委改革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