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一个目标”,构建“双网融合”,打造“两支队伍”,完善“六项服务”,福建省福安市阳春社区党委深耕社区近邻党建“1226”模式,走出了一条社区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密切党群、促进和谐、推动发展的新路子。
聚焦“一个目标”持续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党建引领自治路,社区发展焕新颜。阳春社区党委用党建“绣花针”串联起社区治理“千条线”,实现社区活动服务场所从80多平方米扩展至2000多平方米、社区志愿者从开始的17位发展到现有的517位、社区集体收入从“零”到年均收入30万元的大转变。新建成1200多平方米的阳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以委托受理、授权办理、帮办代办等形式,“一站式”承接80余项便民服务事项。设立青少年儿童之家、政治生活馆、社区党校(多功能厅)、健身馆等活动阵地,实现政务“云”空间、党群“邻”阵地、社区“汇”客厅、共享“乐”天地等四大功能,至今共服务居民群众达52000多人次。
融合改造促繁荣,设施完善惠民生。阳春社区采取积极争取发改、住建等政策支持1880多万元,发动群众自筹1120多万元,相关部门、本级财政投资改造2200多万元,引入社会资本投资5100多万元等“四方”融合的阳春改造模式,共投入资金约1.03亿元。
医疗服务精且优,健康守护暖人心。阳春社区卫生服务站是福建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省人民医院、宁德市医院、宁德市中医院的下乡帮扶点,有省内专家轮席支援,真正实现“小诊所大专家”,成为居民信赖的健康守护者。
构建“双网融合”创新完善基层治理体系
网格化划分落实责任。按照社区楼宇、户数划分一级网格1个、二级网格5个、三级网格28个(每格约100户),横向整合驻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物业公司等各方资源,实现从“靠物业管”到“自治共管”;纵向联系各居民小组、网格员、家庭户、党员等,及时协调解决居民生活的困难和问题。
互联网服务便捷高效。借助大数据、物联网、AI等技术,将街道社区、物业、业主、社区智能设备及周边商业相结合,打造一个智能、便捷、和谐的“一家亲智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了社区管理智能化、居民生活便捷化、公共服务精准化、社区安全稳定化。
打造“两支队伍”注重强化组团服务能力
打造一支务实高效的专职服务队。采取竞争上岗等方式,把政治素质优、业务能力强、工作热情高、群众评价好的同志充实到社区干部队伍中。统筹协调小区“红色物业”队伍发挥专业能力,打造双融合服务队,创新社区服务队伍新模式。
打造一支热心公益的志愿服务队。成立一支由党员群众组成的517人社区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助老、助孤、助学、助医、助困、助残“六助”志愿服务。开设每日“四点半”学校、每周公益课程、每月25日“爱心日”活动等,形成“阳春一家亲”特色志愿服务品牌。
完善“六项服务”健全社区服务工作机制
贴近党员群众,开展理论宣讲服务。阳春社区党委、党校通过“实打实、接地气、网络直播”等方式,宣传、讲解党员群众最想听的惠民政策、最想学的知识,分享政策红利,推进新思想在社区落地生根。
贴近困难居民,开展生活保障服务。开展“送岗位、送政策、送技能、送服务”活动,参加各类技能培训618人次,帮扶结对56人,每年发放困难补助、慰问金2万元,再就业300多人次,实现下岗职工100%再就业。
贴近群众诉求,开展人文关怀服务。运用“协商+援助”的帮扶模式,实现了群众诉求“提前预防、及早介入、主动化解”。及时化解诉求隐患和纠纷121件,连续15年实现“零上访”,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更畅通。
贴近留守群体,开展助老护幼服务。创办社区青少年之家、儿童之家等,引导教师和大学生主动参与志愿服务,累计服务少儿1.8万人次;每周开展“健康知识讲座与心理咨询”活动,服务妇女儿童2600人次;创办社区互助孝老食堂和学堂,构建敬老服务“五大网络”,努力做到“老人在家开心,子女在外放心”。
贴近驻区单位,开展志愿互助服务。集聚辖区各方力量形成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机制衔接、功能优化的社区整体建设,社区志愿服务年均超100场次,服务对象5000多人次。
贴近居民生活,开展文体科教服务。巧用小区楼宇通道建立百米“近邻文化长廊”,新建1000平方米的社区公共服务用房,已成为社区便民服务、宣传党建文化、科普教育、文体健身和居民交流情感的场所。连续12年举办由“群众编、群众演、群众看”的社区“家门口的春晚”,表彰社区年度优秀志愿者、好邻里、好婆媳、文明家庭等优秀模范,让广大居民群众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归属感。
(福安市委改革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