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成静
位于四川西北高原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地处大渡河上游,是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重要区域。近年来,金川县以梨花为“媒”将农文旅融合,同时以保护为前提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带动致富、改善民生,谱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梨树哺育了我们和我们的娃娃”
梨花一枝春带雨,玉雪千年照金川。金川县素有“中国雪梨之乡”的美誉,这里的世外梨园是全球最大规模的原生态、高海拔雪梨种植区。每年3月,当春风拂过大渡河畔,金川县上百万株梨花竞相怒放,吸引了无数游人的目光。
金川县借此打造了“古树梨花节”这一文旅品牌,为当地带来了丰厚的旅游收入,也让人民群众的腰包鼓了起来。
在金川县咯尔乡金江村,记者见到了50岁的朱学英。她是咯尔乡出了名的能干人,会手工编织、会打月饼,还做得一手好饭菜……2014年,她创办了金川学英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带动附近的妇女学习当地非遗藏绣,后来,这里成为了阿坝州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示范基地和绍兴—金川藏绣手工编织扶贫车间。
2016年,她又创办了吃住一体的“梨花苑生态农家乐”,一手好厨艺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
朱学英告诉记者,近年来,借着梨花节的春风,她的生意一年比一年好,每年绣品能卖几万元,农家乐收入几万元,做月饼收入十几万元,全年收入超过了30万元。
除了梨花和雪梨,金川县还把目光转向了深加工,引进了金雪梨公司、华杏农业公司、绿生食品公司等6家企业,生产出雪梨膏、梨膏糖、梨膏喉含片、果酒、雪梨饮料等雪梨加工产品。“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形成了公司与果农的利益联合体,让老百姓真正得到了实惠。
在金雪梨公司的包装车间,记者见到了50岁的藏族妇女扎西俄玛,她正在折叠雪梨汁的包装盒。她告诉记者,她是河西乡杨家湾村村民,家有4口人,一亩多地,曾经是本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近年来,在金雪梨公司做计件工,一个月平均能赚到4000元。
“在这里工作,中午可以在食堂吃饭,更重要的是,我们拿的是计件工资,想几点下班就几点下班,很灵活。”扎西俄玛告诉记者。
“梨树哺育了我们和我们的娃娃。”在金川,记者听到了这样一句话。
“水更清了,群众更幸福了”
初春的大渡河,碧波荡漾,仿佛一条翠绿的丝带夹在两侧的山峦之间。大渡河是金川县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之河。然而,由于保护意识缺乏,过去的大渡河水一度遭到污染。
近年来,金川县全面推行河(湖)长制,2023年,各级河长巡河问河次数达到了2300余次。同时,金川县还投入大量资金,选聘了河道管护员,动态开展河岸保洁、河道清淤等巡河护河工作,实现了河面无垃圾、无废弃漂浮物、无淤塞的“三无”目标。
今年54岁的马世勋是金川县咯尔乡复兴村党支部书记,也是复兴村村级河长。每天,他都会沿着沟渠和河道巡河。一路上,他边走边停,一边注意河道上有没有垃圾、漂浮物,一边细细查看水质有无变化。
以前我们复兴村的水资源状况非常糟糕,既不清澈也不卫生。马世勋说,“2023年6月,金川县河长制办公室推广村级管护‘解放模式’,我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带头担任村级河长。我们组建了村内巡护、宣传和保洁3支队伍,还聘请了2名河道管护员。”
在马世勋的带动下,村民们守护环境的意识也越来越强,很多村民都主动参与河道治理工作中。“水更清了,群众更幸福了。”马世勋说。
如今的复兴村,水更清了,岸更绿了。2021年,复兴村获评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2023年又成为了州级旅游名村。
“路修好了,观光旅游的人翻了好几倍”
金川县庆宁乡有一条著名的“梨花大道”,阳春三月,梨花大道旁边的古梨树园里,8棵300岁以上的古梨树花开正盛。
穿过一片高大的雪梨林,循径而去,记者看见农家乐经营者夏泽兵正忙着打扫卫生迎接高峰期游客的到来。
“过去路面破损严重,车进不来,好景也难赏。”夏泽兵告诉记者,这几年经过全面提升改造,不仅道路平顺宽敞,更让沿线景点串成线、连成片。“路修好了,观光旅游的人翻了好几倍。”
金川县县长史志刚告诉记者,近年来,金川县坚持以“打通断头路、发展旅游路、支持产业路、建设扶贫路、提升乡村路、形成网络路”为总体要求,坚持“建设与养护并重、修路与兴业并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行”的建设理念,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构建“一横一纵、两环相扣”交通网络体系。
一是聚焦“建设好”,坚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一体规划、统筹推进,切实在要素投入上强化政策保障,推动农村道路全面升级;二是聚焦“管理好”,坚持“建路必管、管必从严”理念,着力在严格管理上提升道路建设质效;三是聚焦“养护好”,通过精细化的措施、精细化的养护,打通农村公路养护的神经末梢;四是聚焦“运营好”,坚持“城乡统筹、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客货并举、运邮结合”原则,不断提升拓面道路运营效益,让更多农牧民群众直接受益。
如今,这张铺陈在金川大地的公路网,将一个个乡村紧密串联,与农户住家、产业园区、山水景观巧妙地融合,成为了助力产业发展的风景路、致富路、幸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