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推进园区开发区改革 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近年来,重庆市以“产线、车间、工厂”作为单元梯度,积极推动汽车、装备制造、材料、电子信息等传统及新兴产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2018年以来,重庆累计推动实施6080个智能化改造项目,建设144个智能工厂、958个数字化车间。全市实施智能化改造的规上企业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超七成。图为在位于重庆市两江新区的上汽红岩汽车有限公司,下线驾驶员在总装车间进行整车下线前的检查。                                  新华社记者 储加音 摄

□ 康光荣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指出,“要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为进一步激发开发区发展活力,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化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重庆正深入贯彻落实相关部署要求,坚决打好打赢园区开发区改革攻坚战。重庆两江新区作为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和重庆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重庆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整体谋划推进园区开发区改革,努力实现管理机制精干高效,亩均效益大幅提升,产业招大引强,投融资高效优质,加快取得标志性、突破性成果,为谱写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两江实践新篇章提供强大动力。

坚持高效协同深化开发区运行管理制度改革

两江新区作为全域开发区,与重庆市江北区、北碚区、渝北区三个行政区,在经济发展、开发建设管理、社会事务等方面存在责任主体重叠、事权衔接不畅等制约因素。新区持续优化运行管理制度,着力解决管理机制、运行效率、资源配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下好“一盘棋”,加强区域协同联动。建立两江新区与江北、北碚、渝北“三北”行政区党政联席会议制度、联合服务工作专班制度,重点围绕龙盛新城、江北嘴中央商务区、果园港、悦来国际会展城等区域,进一步畅通沟通渠道、厘清权责边界、强化服务保障、完善协同机制,加强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务等领域的协同联动,推动形成“融合发展、一体共进”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提升“统筹力”,优化机构职能职责。按照大部制设置理念和高效服务原则,优化新区内设机构职能职责,更好适应开发开放需要。强化统筹产业发展职责,加强新区制造业、服务业规划发展等行业部门的工作统筹力度,进一步理顺文旅产业管理职责。实行污水处理“一件事”,统筹管理涉“水”相关工作。

提振“精气神”,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完善能上能下的干部选拔机制和绩效考核制度,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鲜明导向。加快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突破,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外部董事管理机制,完善授放权清单,开展市场化聘用职业经理人试点。建立健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员工差别化考核机制,创新完善新区管理机构选人用人和绩效激励机制,探索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等薪酬制度。聚焦新型研发机构人才招引,探索建立新区人才“编制池”,实行单列管理、专编专用、动态调整,助力新区引进高层次和紧缺人才。

坚持效益优先深化制造业“亩均论英雄”改革

深化制造业“亩均论英雄”改革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有力抓手。作为重庆市制造业发展的“主战场”,两江新区加快推进制造业“亩均论英雄”改革,持续激发园区开发区发展活力。

优化亩均效益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亩均效益综合评价办法,加快开展规上制造业企业综合评价。在重庆率先完善工业用地控制指标体系,构建资源要素分配与亩均效益绩效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探索实施差别化用地、用能、排放、金融、财政激励、创新要素支持政策。2023年,两江新区全域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5956.19亿元,同比增长3.7%,亩均工业产值、亩均工业增加值、亩均税收等多项经济指标均高于重庆平均水平。

优化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注重“投入产出比”,严格精准把握企业用地需求,按企业产能、亩均效益绩效等科学确定供地规模,推动土地资源要素向重点产业、关键项目聚集。加快谋划新区产业优先发展区域,引导产业项目科学选址,成片、成圈、成势布局。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持续推进工业用地“标准地+M0”“标准地+租赁”、弹性出让等灵活用地模式,推进“标准地”改革,实现工业用地“标准地”100%覆盖。

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开展制造业企业亩均效益提档升级专项行动,综合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按照帮扶提升一批、兼并重组一批、倒逼规范一批、合作转移一批、依法关停一批的方式,推进停产半停产企业、僵尸企业淘汰退出。开展制造业亩均效益示范引领行动,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做法,充分展示改革成效与典型案例,引导企业对标先进、补齐短板,切实提高亩均效益。

坚持精准施策深化招商引资体制机制改革

招商引资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两江新区着力推动招商引资体制机制优化改革,聚力招大引强、补链强链,不断提升招商引资质效。2023年,两江新区签约金额超1400亿元,到位金额超400亿元,有力支撑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5%。

突出模式转变抓招商。坚决改变拼政策、拼补贴的传统招商模式,深化“全员招商”,整合招商力量,打通前端招商和后端服务各环节,推动“招”“落”“服”一体化,形成从洽谈、签约、落地到投产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突出“选商”理念,遵循市场化逻辑,围绕投入产出算好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社会效益“四本账”,杜绝“捡到篮子都是菜”。强化企业服务意识,优化迭代企业服务,用好“双专员”、企业家沙龙等服务机制,建好嵌入式园区企业服务中心,不断优化“一件事一次办”,实现园区事园区办、企业办事不出园。

围绕产业发展抓招商。坚持招商服务于产业发展,围绕新区汽车、电子、软信、装备等8条重点产业链招商,发挥“链主”企业作用,推动“一企带一链,一链成一片”,依托赣锋锂电带动10余个关联项目落地。迭代升级招商图谱,大力招引主营业务、投资领域与新区重点产业规划相匹配的企业,加快形成集聚效应。布局打造两江生命科技城,引进复星集团等头部企业,推动新区生物医药2023年产值破百亿元、增长24.7%。抓好高成长性、专精特新企业招商,引进中国星网、埃克斯工业、亿利数字等一批尖端项目在两江“首试”“首产”。

创新方式方法抓招商。拓展驻点招商,在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派出工作力量定点招商,构建大招商网络格局。拓展基金招商,充分用好各类产业基金,探索“产业+资本”融合发展的招商引资新模式。拓展生态招商,依托新区企业上下游产业资源、设施配套、应用场景等优势,成功引进美国康宁、日本豪雅等跨国企业落户。拓展平台招商,充分用好智博会、西洽会、中新金融峰会,以及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自贸试验区等开放平台招商,加大力度引进落地一批标志性项目。

坚持市场导向深化投融资多元化体制改革

完善高效的投融资体制机制是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的重要保障。两江新区持续深入推动投融资体制改革,畅通财政、国资和资本的联动渠道,建立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资金支持。

丰富拓展投融资渠道模式。培育多元化投融资主体和模式,引导传统金融机构和科技金融企业,为创新能力强、有市场潜力的企业提供全周期多元化融资支持。围绕产业发展、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深化与政策性银行、保险公司等合作,获得低成本、长周期资金。力争在重庆首发产业园区REITs,打造西部首单产权类基础设施RE-ITs标杆项目。2023年,两江新区推出的科技成长贷、科技担保贷、科技跨境贷等债权融资产品,为辖区203家企业贷款10.98亿元,“科技跨境贷”案例受到全国推广。

建立健全基金支持体系。探索建立企业全生命周期基金支持体系,建立种子、天使、VC、PE及并购等子基金。“明月湖种子基金”已签订项目30个,投资总额2990万元。打造照母山—明月湖基金小镇,加大中金、高瓴资本等头部基金及细分领域专业基金招引。完善基金投决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先进制造、科技创新、专精特新等重点领域。建立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机制,引导金融链全方位支撑创新主体发展,形成“金融—科技—产业”良性循环。

加快政府投融资平台转型。加快推动政府投融资平台规范转型发展,优化政府投资使用方向方式,合理确定项目股权合作方式、建设模式、收益回报机制、风险共担机制、建设管理机制等,逐步提升市场化融资、股权融资、直接融资比例,减轻政府投融资压力。加强央地合作,探索股权合作方式,实现项目投融建运一体化。用好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稳妥推进项目投资、运营管理合作。(作者系重庆两江新区党工委委员)

2024-03-24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65401.htm 1 推进园区开发区改革 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