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以试点探索为牵引,聚焦试点争取、任务推进、成果深化等关键环节,统筹部署,闭环服务,切实保障多个省级以上改革试点在洪泽稳妥实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等工作获省级表彰,探索形成的多项创新成果被作为改革样板向全国推介。
把试点争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积极将试点争取作为推动改革的重要抓手,通过常态对接、结对帮带、考评激励等手段,三年来已争取国家级试点4项、省级试点6项。科学性考评激发争取热情。将获批省级以上改革试点列为全面深化改革考核重点加分事项,并依据全区试点任务新增情况调整加分比重。2023年更是以此作为评价改革工作的“关键一票”,引导全区上下争试点、探新路、创示范,全年新增国家级试点1个、省级试点2个。常态化对接把握试点契机。建立“1+9+N”改革试点对接争取机制,以区委深改委领导为“龙头”,联合九个改革专项小组办公室及相关部门,常态化赴省、市主管部门进行汇报交流,及时收集汇总国家级和省级试点任务的新政策、新动态、新要求,并结合洪泽实际,第一时间进行跟踪对接与项目申报,争取更多试点落户洪泽。结对式帮带提高申报准度。打造试点申报结对帮带模式,组织区农业农村局、资规分局、发改委等“行家里手”与其他部门结对互助,对标对表开展试点申报工作,通过对申报材料的查漏补缺、对现有标准体系的逐项完善,助力区行政审批局成功获批国家级改革试点。
把项目推进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战”。试点能否迈开步子、趟出路子,直接关系改革成效,洪泽区探索构建领导挂帅、节点管控、动态督查三项机制,力求高质量完成省级以上改革试点任务。领导揭榜挂帅。建立健全区领导挂钩重点改革项目制度,选取牵引性强、推进难度大的省级以上改革试点由区委主要领导联系推进,通过一线调研、靠前指挥,推动“乡村振兴投入要素保障机制创新”等一批国家级试点见行见效,探索形成的人才引育、用地保障、资金投入等机制,有效破解了乡村振兴“人、地、钱”要素供给的约束。节点监测管控。聚焦年度目标、中期评估、收官验收三个关键节点,建立省级以上改革试点监测库,实行“清单+工单”推进机制,形成全周期监测体系,全程掌握改革项目的推进落实情况。自“政务服务标准化”国家级试点于2023年5月落户洪泽以来,该区第一时间召开试点工作动员会、培训会,并结合目标清单与任务工单,全面细化方案措施,明确任务分工,确保试点迅速生根、落地见效。动态督查推进。建立会议督查制度,利用区委深改委会议时机,安排牵头单位汇报试点任务推进情况,以区委深改委领导的“集体会诊”,倒逼责任落实。针对部分单位“闭门造车”“关门改革”现象,组织观摩团深入各试点一线进行交流学习,凝聚改革合力。
把成果深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头戏”。试点任务的结项,代表的仅是阶段性胜利,深入一线去评估改革成效,以试点为契机提炼典型经验,打造改革品牌,谋取发展机遇,这些都是深化试点成果的重头戏。以调查研究作为结项任务“试金石”。为降低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部分群众因病致贫返贫的风险,探索开展乡村公益医疗互助试点,累计筹集医疗互助资金300余万元,为400余人提供救助,筑牢返贫堤坝。以案例推介擦亮改革创新“金招牌”。在圆满完成试点任务的基础上,注重利用省级以上试点的巨大牵引力开展品牌宣传,“乡村振兴要素投入机制保障”试点成效被农业农村部内刊《农村改革动态》专题宣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经验被国家乡村振兴局向全国推介,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新路径、知识产权与创新发展深度融合新机制等18项创新做法被多家主流媒体相继报道。以经验推广树立基层发展“风向标”。充分发挥改革试点的示范引领作用,结合试点推进过程中形成的“以公共空间治理强化农村土地要素保障”等典型做法,在全域内开展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累计排查“三空间一资源”问题6725项,涉及面积7.5万亩,问题整治率、土地回收率均实现百分百,村平均增收超36万元,切实以改革创新推动乡村振兴。
(淮安市洪泽区委改革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