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 冰
今年以来,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大洋乡积极探索“党建+N”模式,以“党建+网格组织”“党建+科技赋能”“党建+社会服务”三向发力,通过“做实组织、做强产业、做优服务”,绘就“产业旺、环境美、乡风淳、治理好”乡村新画卷。
“党建+网格组织” 红色地标新阵地
作为莆田市重点革命老区乡镇之一,大洋乡利用红色优势为基层党组织注入新活力,全面推行“把党支部建在网格上”,持续优化73个网格、397个单元,整合村干部、退休老党员老干部、退役军人、热心村集体事务的村民党员等多方力量,组建网格长、单元长红色队伍,按照“乡—村—村民小组—党员联系户及经营主体”,把党组织精准全面覆盖到网格,筑牢基层党建网格体系。
自开展第二批主题教育以来,大洋乡依托闽中革命纪念园、红色家风记忆馆等特色现场教学点,精心打造“红耕课堂”研学系列活动,活用特色学习载体,组织党员群众深入教育基地,开展沉浸式学习,已有超万人参与农耕实践和红色讲堂。
“大洋乡现有文物保护单位9处、革命遗址13处、多个党史党性教育基地,全年接待莆田及周边市县机关、企业、学校等300多家单位来访,接待人次超10万。”大洋乡党委书记姚恩开说,“我们引进专业公司,串联红色资源、自然景观,高效运营红色文旅项目,紧抓红色市场,逐步探索‘红色文旅+电商’跨界融合新模式,吸引在外人才返乡带头致富,为乡村振兴发展出力献策。”
“党建+科技赋能” 校地合作新引擎
今年第5号台风“杜苏芮”过后,省级科技特派员、莆田中药材科技小院责任专家林生教授带队深入大洋乡,对接中药材新型经营主体和种植户,指导开展中药材改种补种、病虫害防治防控工作,促进灾后产业恢复。
2021年,大洋乡成立福建省首家中药材科技小院,对接以福建农林大学林文雄教授为主的多个院校专家团队入驻乡村基层。在普及技术知识的同时,专家团队从优选“绿林”、种源育苗、种植管培、采收管理、质检加工、包装物流六个环节,层层把控中药材质量,成功做到“入驻一个团队,带动一个产业,辐射农村一片”,真正实现“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峰峦连绵,泉甘雾多,一方好水土造就一方好药材。目前,大洋乡共种植金线莲等中药材600余亩,新引进大圆叶、大尖叶、红霞等不同基源金线莲品种,具有观赏和药食两用为一体的特性,林地每公顷增收15万多元。
大洋乡搭建农业科技下乡助农利农平台,培植高品质仿野生中药材3亩,精选中药材100余种,建设林下中药材科普基地,联合乡村生态产业振兴研究院、“有亩田”工作室打造新型产学研基地集群,构建集药材种植、研学、观光、养生于一体的三产融合发展园区,在原始山林中谱写“林下飘药香”新篇章。
“党建+社会服务” 共治共享新模式
今年8月7日,福州大学赴莆田大洋学校社会实践共建30周年纪念活动在大洋乡举行。作为全国高校定点支教项目中服务年限排名前列、福建省高校定点支教服务时间最长的实践队,福州大学共选拔输送600多名实践队队员赴大洋乡开展支教服务,受益学子累计达3000多人次,提高了育人成效。
作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也是“百年党史”福建十大地标之一,大洋乡闽中支队司令部旧址吸引了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莆田学院等各大高校来大洋乡拓展合作领域,助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
精准帮扶,提质增效优服务。大洋乡深入开展“四下基层”走访调研,所有党员干部下沉一线,认领服务项目、服务对象;开展“银耀莆阳 情暖桑榆”系列活动,慰问老人185人;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解决群众身边的难点、堵点问题20多件。
尊师重教,奖教助学蔚新风。成立于2012年的大洋乡教育爱心基金会,累计筹集资金928万余元,不断健全爱心传递平台,激活农村发展新动能。今年9月,大洋乡教育爱心基金会发放奖教助学金28万元,已累计发放323万余元,受益师生达880余人次,持续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不断培养优秀学子,为乡村振兴积聚年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