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福建省宁德市福鼎市公安局在磻溪镇试点推行农村警务运行机制改革,构建“一部两室”农村警务运行新机制,推动警务前移、警力下沉,将警务室打造成群众家门口的“微型派出所”,成为感知风险的“第一触角”、化解矛盾的“第一阵地”、守护安全的“第一防线”、服务群众的“第一窗口”。
突出整体化重塑
建立“所、部、室”三级架构
福鼎市公安局磻溪派出所开展农村警务改革工作,将辖区18个行政村划分为三大片区,依托“一部两室”实现警务工作向全镇精细覆盖。
强化派出所本部。派出所本部设有综合指挥室,由所长和1名内勤民警、2名辅警组成;另2名民警组成案件办理组,配备3名辅警,同时兼顾中心片区6个村的治安防控工作。
优化赤溪警务室。赤溪警务室承担东南片区6个村的治安防控工作,配备1名专职民警、1名专职辅警、6名警务助理,组建群防群治组织赤心巡卫队,共有队员10名。
增设湖林警务室。湖林警务室承担西北片区6个村的治安防控工作,配备1名专职民警、1名专职辅警、6名警务助理,组建群防群治组织湖林义巡队,共有队员15名。
突出实战化再造
健全“情、指、行”闭环机制
磻溪派出所农村警务改革坚持以“一部”引领“两室”、用“两室”反哺“一部”,形成“排查、反馈、预警、处置”的良性闭环,提升警务运行质效。
拓宽情报收集面。将警务室打造成派出所工作前沿触角,片区民警从“下社区”变“在社区”,精准掌握山村社情动态和安全隐患,今年已主动发现整改治安、消防隐患86处。
增强指挥精准度。综合指挥室对收集上报的情报信息进行分析研判,建立“日推送、周分析、月巡查”制度,每日向警务室推送工作要点,指挥警务室针对性开展警务工作。
提升行动执行力。综合指挥室跟踪督促警务工作落实,定期汇总警务室工作情况,确保警务工作落实到“最后一公里”。
突出现代化治理
提升“管、防、打”职责质效
福鼎市公安局立足派出所“主防”职责定位,将磻溪派出所工作重心转移至辖区管理防范方面。今年以来,辖区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发案数分别同比下降75%、3%,特别是赤溪村连续实现治安稳定“五个零”,即刑事零发生、零事故、零上访、零吸毒、零邪教。
源头调处矛盾纠纷。推行“5+N”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白茶”矛盾纠纷化解法、太姥枫警智慧治理平台等调处方式,有效整合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和司法调解力量,推动诉源、访源、警源“三源合治”,成功调解各种矛盾纠纷136起,辖区未发生因矛盾纠纷激化引发的“民转刑”和缠访闹访、进京访等事件。
全面覆盖巡防力量。整合群防群治力量,组建赤心巡卫队和湖林义巡队,采取“人巡+车巡+视频巡查”相结合方式,最大程度提升见警率、管事率;同时,联合茶企、茶协、村两委成立“茶山绿服务队”,利用“无人机+铁脚板”,将巡防工作进一步向茶山延伸。
明确专业打击职责。“两室”仅在本部“指挥室”的指令下就地接处纠纷求助警情,办理当场处罚等简易行政案件;治安处罚、刑事案件办理由“本部”案件办理组负责,相对复杂疑难的案件按照福鼎市公安局《警种部门支援派出所十项机制》规定,由对应警种协调支援,确保派出所不办理涉及11类负面清单案件。
突出便民化服务
实现“镇、村、企”共建共享
福鼎市公安局通过将警务工作前移至警务室,推出更多便民利企措施,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
推行“一站式”服务。磻溪派出所“一部两室”均设有“一站式”综合服务窗口,推行“四员式”服务法,共为群众办理各类户籍业务2753件,受理治安、出入境、交管业务87件,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公安业务“一条龙”服务,办事更省心。
建立“联络员”制度。与磻溪镇辖区茶业协会、重点茶企和茶旅公司共建共商,建立警企安全联络员制度,共召开警企联席会议14场,走访企业760余家次,助力生态茶乡振兴有序推进。
用好“说事茶馆”平台。依托磻溪镇特有的茶馆文化,成立“民心红”“茶乡绿”等说事茶馆,为村民搭建一个集化解矛盾、安全宣传、政策解读、民生议事于一体的共享性平台,共借助茶馆平台推进重大工程项目建设9个,解决环境整治、就学就医、产品销售、民生难题70余件。
(福鼎市委改革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