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艳杰
近年来,福建省寿宁县创新活用科技特派员制度,健全“三个三”工作机制,即建强三个阵地、建立三个机制、推行三种模式,引领广大科技特派员贴近实际、贴近基层,把科学技术从书本带到“田埂”中,把论文“写”在“寿宁大地”上,为推动寿宁高质量发展超越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建强三个阵地 握指成拳“强合力”
建立科技特派员工作总站。寿宁县统筹科技、农业农村等资源,依托县农科所,2020年投入资金700多万元,建成占地约35亩的科技特派员工作总站,14个乡镇分设科技特派员工作分站,设立蔬菜、特色水果、中药材、牡丹、中药材等6个特色产业品种园。同时,建立健全值班制度,每天选派3~5名科技特派员到总站值班,现场解答农户咨询。2020年10月,科技特派员工作总站建成投入以来,共选派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417人次,团队科技特派员28人,现场解答群众咨询1250多件,统筹协调解决乡村产业发展问题2930多件。
成立科技特派员临时党支部。寿宁县大力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积极探索“党建+科技特派员”模式,将41名党员科技特派员纳入党组织管理,成立科技特派员临时党支部,下设茶叶、粮食、果蔬、林下经济、畜牧水产、经济及乡村服务等6个党小组,实行党员分片、挂村、连户“一对一”服务,开展各类为民服务18200多人次。
搭建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寿宁县以人才及创新为抓手,积极发挥科技特派员“红娘”效应,引进“土专家”“田秀才”“田埂青年”和“电商精英”等各类人才,形成智慧集群、增收致富的“人才联盟”,通过推行组织共建、干部共培、工作共商、资源共享、人才共用、活动共办“六共模式”,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技术、智力和创新支撑。
建立三个机制 人才下沉“增动能”
寿宁县不断创新完善科技特派员选派、考核管理、激励保障等机制,推动人才下沉。
摸清需求“选”人才。根据乡镇产业布局、科技特派员的专长及企业、农户的需求,突出“订单”选派,建立“按需选派、统筹安排”机制,有力实现科技服务寿宁县行政村全覆盖。
建立档案“管”人才。根据农村产业发展所需,围绕宁德市“8+1”和寿宁县“1+4”特色产业,挖掘“土专家”“田秀才”等,将其纳入科技特派员队伍,建立人员档案并跟踪管理。
强化保障“爱”人才。强化人才政策导向带动作用,建立健全用才、爱才保障机制。开通职称职务晋升特殊通道,打破科技特派员职称职务晋升瓶颈,实行科技特派员特岗聘用。同时,加大科技特派员评优评先倾斜,优先推荐科技特派员参加省市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先进工作者等评选活动,有效激发科技特派员工作积极性。
推行三种模式 服务“三农”促发展
寿宁县坚持面向农村一线,聚焦基层基础服务,发挥科技资源优势,打造乡村特色产业,有力促进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依托“乡村课堂+田间学校”模式做给农民看。整合人社、农业农村、组织部等县直部门的“再就业”“农技推广体系”“阳光雨露”等人才培训等项目,带领群众深入“田间学校”,对群众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技术指导,培养一批批种植高手、养殖能人、电商“大咖”等“田秀才”“土专家”。3年来,共开展线上线下课堂191期,培训13200多人次。
开展“我+1”挂钩帮扶模式领着农民干。组织科技特派员挂钩帮扶一户贫困户、一个产业薄弱村、一个农业项目、一个农业基地、一个农业龙头企业等,亲自示范引导,领着服务对象一起干。近年来,寿宁全县共建立正农硒锌、众享农业等各类示范基地136家。实施省市县三级科技特派员后补助项目36个,补助资金共计549万元,带动寿宁县287家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发展,帮扶农户7008户、26438人。挂钩帮扶产业薄弱村2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10个。
以“公司(平台、协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着农民赚。科技特派员在指导寿宁县农民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的同时,从种植生产、品牌培育、市场营销、带动推广等方面跟踪服务项目,点对点传授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精心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抓好质量提升。同时,依托“一品牌两产业”(“下乡的味道”品牌和茶产业、硒锌产业)的辐射带动,推动农业企业、合作社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帮助服务对象增收6640.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