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视窗

东平县:建机制促治理守护“一湖清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东平湖是国务院确定的黄河流域重要的蓄滞洪区,也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京杭运河复航的重要节点。近年来,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坚决扛牢“确保一湖清水向北流”的政治责任,用好改革“关键一招”,创新治湖模式,重塑治理机制,确保了东平湖水质稳定达到南水北调要求。

“治”——断污染之源。摒弃“就湖治湖”理念,坚持水岸同治、区域共治,不断强化“点、线、面”思维,统筹推进上下游、湖周边、全流域,消除东平湖水生态环境“顽瘴痼疾”。一是“摧点”,湖域精准治污。将“点源”污染治理作为“先手棋”,结合开展东平湖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挂账销号、靶向攻坚。累计清理水上餐船21艘、近湖饭店79家,拆除投饵机3000余台、环湖违法建筑447处。二是“控线”,流域全链治污。聚焦“关”,对非法排污企业动真格,依法打击,重拳出手、取缔“散乱污”企业781家,整改提升110家;聚焦“查”,全面摸清非法采砂、非法排污、非法采矿等危及大汶河、汇河等入湖河流的生态环境底数,开展环保执法检查、环保隐患排查、违法排污调查,封堵截污163个管口,不让一滴污水流入东平湖。聚焦“疏”,实施河道清淤、岸坡整治、苗木绿化等工程,形成河湖渠相连、四季水长流、杨柳镶两边的生态水系;聚焦“防”,对入河口、进湖口、湖中心等重点区域的10个地表水国、省、市控断面,每月一次例行监测,实时掌握水质状况。三是“破面”,全域一体治污。强化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建立健全禽畜粪污、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体系,全县91%的耕地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拆除黄河滩区畜禽养殖场户178家。环湖建设47处污水处理厂(站),城区实施雨污分流工程,构建系统完善的城乡一体生活污水收集处理体系。

“保”——守一湖碧波。对湖岸、山体、林地、湿地等要素系统梳理、整体保护,持之以恒理水、治岸、增绿,让“黄金带”镶上“绿宝石”、更具“高颜值”。一是实施“护岸+”生态工程。推进增绿复绿工程,建设沿湖生态廊道74公里、道路27公里、沿黄防汛道路33.5公里;推进植草防护、行道树绿化工程,构建起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的生态防护林体系;推进控砂禁石、封山育林、矿山生态修复、引水上山等工程,修复破损山体8000余亩,完成荒山造林1.8万亩。二是探索“湿地+”净水模式。探索建立生态净水机制,实施稻屯洼湿地、东平湖滨湖带等生态修复工程,修复湿地3.4万亩。创新“地下污水处理,地上湿地公园”的循环经济模式,稻屯洼湿地公园、东平湖滨湖湿地公园被评为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三是打造“生物+”生态系统。推广“人放天养、放鱼养水”生态渔业模式,开展增殖放流活动,科学种植水生植物,改善和优化东平湖水生植物资源。目前,东平湖有鸟类118种,鱼类48种,水生植物20种。

“制”——谋长远之策。坚持制度化驱动、机制化创新、长远化谋划,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聚力建设造福人民幸福湖。一是定制度,解决“怎样干”。全面落实生态环保领域“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高标准编制《东平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制定《关于切实加强东平湖保护管理的意见》《东平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让生态环保工作有章可循、有序推进、落到实处。二是破瓶颈,解决“钱哪来”。建立资金筹集机制,通过对上争取、整合专项资金、PPP模式、与周边县市签订补偿协议等多渠道、多形式筹集治理资金,东平湖被纳入中央对地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保障范围,每年新增财力性转移支付1.68亿元。三是建机制,解决“湖乱管”。创新“一支队伍管执法”,整合公安、交通、海事等部门,成立联合执法大队,建立部门执法联动机制,完善案件会商督办、案件移送、联合调查、信息共享和奖惩制度。构建“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网格化”监督模式,创新生态警长、“专业法庭+巡回法庭+工作站”“河长+检察长”等工作机制,严厉打击非法开矿采石、盗采河砂等破坏生态行为。四是谋长远,解决“民生计”。坚持河湖治理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统筹做好生态搬迁、产业发展、就业安置等工作,搬迁沿湖村庄49个、4.5万人,开发护绿、护水等公益岗位4680个,发展文旅康养、特色农业、临港经济等绿色低碳产业,让数万名群众“家门口”就业增收。大宋不夜城成为山东夜间旅游新地标,京杭大运河东平湖航道复航实现“百年复航梦”。实施金山坝迎汛除险、东平湖洪水南排等工程,筑牢河湖安澜屏障。

(供稿单位:山东省东平县委)

2023-10-23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62246.htm 1 东平县:建机制促治理守护“一湖清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