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金彪
针对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应该系统、长期考虑和安排,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进行全面思考,从完善和加强中小企业基础设施着手,进行全面、长期、持续布局。其中,做好三大专项建设,即通过建立数字化服务体系、绿色化工作和服务体系、国际合作服务体系,助力企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建立数字化服务体系
建立数字化服务体系,构建网络化、有机化、科学合理的智能化服务集群,促进中小企业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和高质量发展。对于数字化在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供应链效率提升、改善企业生产环境等方面作用的认识,各方已达成一致。目前的问题,是数字化进程中技术业态更新变化快、大小服务机构多而杂、服务理念和水平差别大,一般的中小企业很难把握自身的数字化需求,难以客观、全面地评估和部署数字化进程,以致很多企业在数字化上花了冤枉钱。有的因为难以准确评估供应商的服务质量而被忽悠或有被骗之感,有的上了设备和系统后由于“孤岛”效应而难以发挥应有作用,有的因服务商在设计时只考虑自己特有的产品或服务切入而缺少全局性、长远性考虑,以致后来要推倒重来、重复投资、浪费严重,致使在数字化推进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政府热企业冷”现象。
为此,建议政府部门在制定政策时,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一是鼓励每个企业进行系统化设计,形成基本能覆盖未来5年的数字化建设方案,并经过有关专家科学论证。为此,政府要制定引导政策,促进“数字化诊断和顶层方案设计服务”业务发展,鼓励企业先采购这些服务。二是政府可以支持建立独立的数字经济专家评估机构,主要由其对各企业的顶层设计方案进行论证把关,协助服务商把方案做实做细做深。三是建立数字经济服务商生态圈,即促进各类软硬件服务商之间的交流合作,使他们在互动中合作、在合作中提升,共同实现为企业有效服务的目标。
建立绿色化工作和服务体系
建立绿色化工作和服务体系,全面助力企业绿色转型。绿色化是一个涉及内容庞杂的体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这一从新能源开发到应用、从电源供给侧到使用侧、从政府到企业到社会、从国内到国际,以及由新能源生产、绿能供应和消费、碳足迹认证、碳排放核查、碳资产交易、碳管理体系、人员培训等构成的一个庞大系统工程,一个企业是不可能完全掌握的。
因此,建议政府部门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设立绿色化发展指导中心,主要是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提出具体的绿色化发展建议,协助他们制定绿色发展规划、制定运作方案,使得企业有规划、有秩序、有步骤地实施绿色转型。二是积极推动形成绿色化服务生态圈,只有不同类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才能具体地协助企业解决诸如针对供应链的国际认证、碳管理体系(碳足迹、碳核查、碳交易等)建设、节能减排项目规划等具体业务问题。三是对企业按照政府引导方向开展的工作,在购买服务、人员培训、内部体系建设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扶持,促使企业积极融入绿色化发展。
建立国际合作服务体系
建立国际合作服务体系,助力企业“走出去”。虽然全球化出现了逆流,但国际合作的大趋势却是不可逆转的,国家之间互为需求的客观性依然存在。因此,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仍然在路上,需要积极应对。
为此,提出三项建议:一是国家在企业“走出去”上建立新的服务体系,可以参照日本海外经济协力基金的做法,建立起一个以助力中小企业“走出去”为目标,集“市场调研、信息服务、项目招投标协调、信用背书和担保、资金支持、人员培训、法律事务服务”等为一体的新型服务体系,可由国家有关部委专门研究、逐步实施。二是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上合组织等,加强与东南亚、非洲、独联体国家等的国际合作,协助企业建立好的政策和社会环境,助力企业“走出去”“请进来”,促进国际投资、贸易、金融等领域合作。三是加大国际化人才培养力度。目前,在中小企业“走出去”过程中,一个明显的问题是人才匮乏,企业有技术、有资金、有产品、有市场,但由于缺乏合适的管理、技术、外联人才,以致不敢大胆出去,或者出去了也忧心忡忡。为此,建议各地政府根据当地企业发展需要,支持其培养国际化人才,在语言、管理、协调等能力上着力培养。
在人才建设上,中小企业既需要技能型人才,也需要高端管理人才。技能型人才培养,要通过大力改进我国的职业技能培训体制、机制、体系来解决;在财税政策上,要着力支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特别是支持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对于投入到高科技、数字经济、科学规范管理等方面的资金,国家要给予财政、税收支持,助推中小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增强抗风险能力,步入健康发展轨道。
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核心是加强企业的规范化管理、财务等数据的真实性建设、自身价值及信用体系打造,只要企业管理规范、技术先进、产品销路好、经营业绩优,融资困难就会减小。(作者系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