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专题

积极推进金文文献外译搭建中外文明互鉴之桥

□ 朱嘉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青铜器是中国先秦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物质文化遗存,其表面铸刻的文字被称为金文、吉金文、钟鼎文或铭文。金文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补充和佐证古代历史的重要材料,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

20世纪以来,国内多位文史学家将金文作为考证商周史和青铜器断代的依据,其中以王国维、郭沫若、陈梦家等为代表。近年来,国内对于金文的语法、语序、词汇、语言发展史等方面的特征已有较成熟的研究。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华大地幅员辽阔,而金文作为古代汉字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属于华夏文明的独特文化记忆。遗憾的是,语言文化的差异、考古专业知识的缺乏以及时空距离成为海外学者了解金文的主要障碍。《中国古代青铜器铭文集》的编者之一宾夕,在深化文明互鉴,加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之下提出,“我们必须率先唱响‘传承曲’,不仅要通过专业的考释、整理和研究将金文文献很好地传承下来,还应力求通过主动的对外译介使金文文献成为全球汉学界共享的文化宝藏。”

中国古代金文文献外译事业任重道远。一方面,国内外关于金文的考释与研究都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金文文献外译的数量和范围与已发现金文文献的总数量相比依然十分有限,且中国译者在金文文献外译方面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有待加强。由于日本和英语世界的汉学家是海外金文研究与译介的主力军,由中国译者主动翻译的金文文献译本较少,其中公开出版的有陆惠良和于丽编译的《西周金文英译》(语文出版社出版,2011年版)。国内大规模的文化典籍外译工程(如《大中华文库》)也极少涉及对先秦古文字典籍的翻译;另一方面,虽然典籍外译研究已发展成为国内外国语言文学研究,尤其是翻译研究的核心方向之一,但对金文外译的具体问题,国内外都缺乏相关的深入研究,这都导致金文文献外译实践尚未形成可靠的理论参照和评价标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推动金文文献“走出去”,让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世界舞台上熠熠生辉,不仅有助于增强我国文化自信,也有助于彰显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因此,积极组织国内外考古、历史、语言学和翻译领域的专家展开交流与合作,推进金文文献外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力求系统化、规模化地向国外汉学界展示金文和华夏文明的独特魅力应该成为全球化背景之下我国古文字研究和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2023-08-21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60383.htm 1 积极推进金文文献外译搭建中外文明互鉴之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