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红梅
2020年至2022年,外贸进出口额连续三年翻番,增幅分别为63.7%、111.9%、137.4%。2022年,出口高新技术产品货值增长508.1%,保税物流中心(B型)出境货物同比增长25倍,出口工程机械数量和货值分别增长784%和215.5%。2023年1月至3月,对外贸易首季“开门红”,进出口额同比增长147.47%,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6%,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08%,注册企业增幅152.1%。
这一串数字,来自中国最北自贸区——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黑河片区,一个活跃在中俄边境线上的新脉动。
自201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以来,黑河自贸片区积极发挥国家级自贸试验区、边境经济合作区、边民互市贸易区和省级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多区联动优势,努力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在艰难的创新突破中探索新路子、生成新模式,全力实施自贸区提升战略,打造沿边开放合作新典范。
在发挥特色优势上厚植守正创新沃土
黑河自贸片区锚定国家赋予的功能定位,立足沿边、对俄、跨境特色,积极探索差异化创新,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黑河案例”。首创生成典型案例137项,其中4项获全国复制推广,40项获全省优秀案例,“创新中俄跨境集群建设”案例入选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自贸试验区第四批18个“最佳实践案例”,跨境电商货运物流“多仓联动”创新模式入选中国改革2020年度50典型案例。
一批“黑河模式”对推动地方经济增长起到引领作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跨境电商货运物流“多仓联动”创新模式。2020年疫情突发时,黑河片区两个月时间从俄罗斯多个城市购买防疫物资,利用边境仓、海外仓、中继仓集货,紧急进口防疫物资17车,包括一次性口罩468万支、3M口罩23万支、防护服8.2万套,以及测温枪、防护眼镜、轻型隔离衣、消毒液等物资,总货值超过3000万元,不仅为黑河市防疫提供了保障,还支援了其他省市抗疫。同时,该案例还在其他省市复制推广取得良好效果。“自走机械通关新模式”创新案例,拉动2022年出口机械数量增长1078%,企业成本下降60%,创新“抵港直装”“船边直提”进出口监管模式,推动进出口额大幅增长,占全省水运口岸的61.9%。
黑河自贸片区推进营商环境创新,全省首创推出八大营商环境品牌,全省首开龙粤合作框架下“跨省通办”服务,推出多地“跨省通办”联动办理;“中俄跨国外商投资企业登记注册便利化审批服务”获评2021年黑龙江省十佳案例,企业注册时间缩短至0.5天,实现零收费。
在融入“一带一路”中实现物畅其流
随着被纳入“十四五”首批国家陆上口岸型物流枢纽城市,黑河市融入“一带一路”的步伐加快。中俄两国元首签署的中俄东线天然气管线、黑河—布拉戈维申斯克黑龙江大桥项目建成运营,北黑铁路改造升级、世界首条跨境索道、中俄跨境物流枢纽等项目开工建设,哈尔滨—黑河—叶卡捷琳堡国际邮路开通,立体化多元国际大通道功能更加完善。
打造国际能源资源大通道。黑河自贸片区2022年天然气进口112亿元,电力进口15亿元,煤炭进口3400万元,推进石油进口,争取打造国家战略能源资源储备基地。
构建国际货运物流大通道。推动黑河国际货运港口和疏港铁路货运专线等项目建设,布局黑河新港物流产业园、临港经济区;推动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肉类冰鲜水产品和食用水生动物进口指定口岸、区岸联动等政策落地,力促加工贸易、保税物流等优质项目入驻,加快国际公路运输卡班业务发展,实现黑龙江大桥公路口岸过货量提升;加强与中诚通集团、交投集团、月星集团等知名企业和俄罗斯区域集团合作,在跨境物流、资源开发和境内外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联动发展;开通首个北方对俄口岸集装箱多式联运通道。
建设沿边金融国际结算通道。沿边金融创新取得突破,全国首创“自贸E贷”“边民贷”,使166名边民受益;连续两年人民币跨境结算量增幅居全省地级市首位,本币结算比重提升,2022年跨境人民币结算同比增长102%,人民币结算占比91%;推动数字人民币试点申请工作,研究数字人民币在互市贸易、一般贸易中的场景应用;探索推动易货贸易,建立可统计、可稽核、可征税的中俄非货币贸易结算平台。
在强化跨境合作中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
黑河自贸片区依托北向开放重要窗口优势,不断创新工作模式,积极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完成全省首批俄罗斯进口大豆边民互市贸易落地加工压力测试;中草药进口品种增加到15种,全国首单俄罗斯进口创新试验低风险中草药通关和全国首家互市贸易落地加工中药材GMP认证企业建设。
对外开放引擎作用凸显。2022年外贸进出口额、能源进口、机械和果蔬出口、跨境电商交易额等指标均占全市90%以上;改造完成全省功能最完善的边民互市贸易交易点,中小企业孵化基地及配套、互市贸易产业园等项目建成,全省最大互市贸易交易点开工建设;建立互贸税收征管和增值税加工环节进项抵扣机制,全国首创制发数字边民证1.7万张,12.2万人次边民获益,国家兴边富民政策得到落实;争取扩大互贸进口商品清单,增加边民互市贸易合作社互助组数量,扩大进口商品落地加工规模;获批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互市贸易+跨境电商”创新发展区建成投入使用,跨境电商产业园区交易额年均增长20%,2023年努力实现进出口总额突破300亿元。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扩大木材、煤炭、农产品、液化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品类进口,增加整车、机电产品、果蔬等品类出口,招引培育贸易主体,不断壮大贸易规模,推动“中欧班列+跨境电商、市场采购、国际快件”融合发展;启动黑河跨境电商中心仓二期和海外仓、“邮检作业场地”二期、跨境电商9610与黑河跨境中心仓建设,构建中俄跨境电商包裹物流产业集群;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上线运营,“9710”“9810”模式出口业务正式开通;开展黑河口岸俄罗斯全域多品种中草药互市贸易进口商品压力测试。
在“四大经济”引擎下打造跨境产业集群
将“四大经济”融入黑河自贸片区建设整体战略,以新基建引领数字经济发展。加快数字经济产业园、云能力中心项目建设,与百度、京东等企业合作打造数字产品进出口加工基地;支持加工企业引进自动化生产线,打造跨境智造产业集群;推进非转基因农产品、中药材产品交易、绿色能源贸易集散中心的“三个中心”建设;打造年进口加工中草药超千吨、俄豆30万吨、板材100万立方米的产业集群和东北最大俄电绿色能源加工基地;以大黑河岛整体开发为核心培育文创经济,加快中俄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与俄方“金色海里”项目对应辟建“跨境文旅产业链”,打造国际文创旅贸岛;壮大冰雪经济,谋划推进冰雪跨境游、冰雪赛事等项目。
生成“寒地试车”产业联动发展新模式、创新出口专用车OTTC认证新模式、“两国双园”中俄跨境木材综合加工模式等创新案例,推动跨境产业布局基本形成;建设跨境产业集聚区,跨境能源资源综合利用、跨境农林产品、跨境机电制造等产业已见雏形;2022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9%,俄电加工产值突破24亿元,利用俄电超过1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90%;实际利用内资增长76.2%;进口加工俄药增长160%;一批进口农产品加工企业具备生产条件,落地加工企业17家;10家中药材企业进驻园区,其中5家获得GMP认证;利源达集团300多款车型取得OTTC认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厂房及配套设施22万平方米。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深化龙粤产业合作,加快推进深圳市赛格集团、华强北电子大市场和广东顺德小家电协会合作建设电子产品及小家电出口展示交易中心;黑河—珠海大横琴中俄中药材合作展示中心正在抓紧建设;河海产业园积极推进;统筹利用俄罗斯远东油气资源,力促进口液化石油气、液化天然气、氦气落地加工实现破题;打造进口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推动大北农、农投等龙头企业与本土企业合作,形成非转基因大豆50万吨加工产能;加快发展有机硅、工业陶瓷等新材料,打造东北最大硅硼新材料加工基地;支持利源达与徐工集团打造专用车KD工厂跨境产业链,形成境内年产3000辆、境外年产5000辆专用车和33万个配套零部件生产能力。
黑河自贸片区站在中俄跨境合作的风口擘画未来,在打造现代化产业集群和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目标牵动下,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