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聚焦

破除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 广东打出“组合拳”

□ 本报记者 罗 勉

□ 聂金秀

推动高质量发展,广东省又有“大动作”。

近日,一场影响未来广东经济地理格局的重要会议——全省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工作会议召开。会上对《关于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主要省级配套文件进行了解读说明。

“1+14+15”政策体系、新一轮省内对口帮扶协作、打造承接产业转移主平台、新增安排专项资金……会上,广东放出一波大招、实招,打出一套“组合拳”。

破除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广东向短板“宣战”。

打造“1+14+15”政策体系

广东搭建推动产业有序转移的“1+14+15”政策体系,为新阶段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搭起了政策框架、夯实了制度基础。

其中,“1”即《措施》,作为推动产业有序转移的主文件,提出了建立健全长效机制、高标准建设一批产业承接载体、引导产业集群化特色化发展、强化要素资源支撑、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等五个方面21条政策举措,并制定了重点任务分工,明确任务内容和责任单位。

“14”即14个省级配套文件,进一步强化省级层面在谋划布局、政策统筹、要素保障、考核激励等方面的协调作用,为产业转移提供配套支撑。

“15”即15个市级实施方案,进一步压实广东各地市主体责任,推动广东各地市抢抓机遇、主动对接,切实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各项工作。

会议介绍,在制定这一系列政策的过程中,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原则,重点围绕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存在的各种问题短板,研究提出针对性强的政策举措。同时,结合资源环境、要素禀赋、产业基础,在产业布局、平台建设、产业共建、政策统筹、要素保障、服务配套等方面给予差异化支持,“不搞一刀切,不撒胡椒面”,集中资源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形成突破,确保这一系列政策制定科学规范、精准到位、务实管用。

政策制定十分注重调动市场主体和地方政府积极性,鼓励引导各类企业“愿意转、留得住”,促进企业以及转出地、转入地政府在产业有序转移中实现合作、互惠、共赢。

从单向帮扶向合作共赢转变

会议明确了对口帮扶协作的有关情况。本轮广东省内对口帮扶协作的结对关系首次实现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市、县全覆盖,并将珠三角地区12个县(市)也纳入了对口协作范围。

据了解,本轮对口帮扶协作进一步细化了双方的责任和权利,明确了产业转移合作园区要由帮扶方主导开发建设,强调要有机制、有队伍、有阵地、有收益,支持结对双方积极探索建立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推动相关工作从单向帮扶向合作共赢转变。

广州市市长郭永航表示,广州高度重视对口帮扶工作,组建广州对口帮扶梅州、清远、湛江指挥部,印发相关法规文件,建立组织架构和政策体系,“一盘棋”推进对口帮扶工作。

清远市委书记殷昭举介绍说:“我们和广州共同探索‘广州总部+清远基地’‘广州总装+清远配套’‘广州研发+清远制造’合作模式,打造广清协同发展产业集群,建立广清产业园共享机制,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由广州、清远共享。”

推动产业有序转移,还要把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起来,“政府团队+市场团队”协同作战;同时,用好协会等专业力量,政企合作形成招商合力。会上,来自广东省工商联、省制造业协会、国有企业的代表分别介绍了促进粤东粤西粤北产业发展的具体举措。

“广东省工商联持续做实‘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目前发动2207家民企参与帮扶,797个非公党组织结对1083个镇村。”广东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工商联党组书记陈丽文介绍。

广东省制造业协会会长、立白科技集团董事长陈凯旋说,广东省制造业协会有会员企业2500多家,将主动助力县域振兴,积极推动珠三角制造业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有序转移。具体措施包括配合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举办各类招商推介活动,推动制造业企业开拓销售渠道和搭建商贸平台等。

广东省广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白涛表示,该集团将重点抓好阳江广青压延不锈钢深加工提产增效技改、肇庆怀集宝鑫现代农业示范园等省重点项目,“以点带面”抓好产业延伸,大力在阳江等地拓展不锈钢上下游产业链,加强在河源、梅州、汕尾等地拓展现代化生猪养殖项目生产基地,深度探索在潮州等地合作设立食品产业发展基金,投资建设食品产业加工制造基地。

集中资源支持部分区域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底,深圳已在河源、汕尾等广东省内地区共建产业园区12个,累计投资重大产业项目200多个、投资总额超1200亿元。”深圳市市长覃伟中介绍。

据了解,为加强平台载体建设,广东支持粤东粤西粤北12个地市和珠三角3个地市各打造一个承接产业转移主平台,支持对口帮扶协作双方共建一个市级产业转移合作园区和一批县域特色产业园。会议特别强调,集中资源做强主平台,全省支持的资金、资源要素指标等主要投向主平台,所在市也要集中财力、物力、人力投放在主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广东将统筹安排一定规模的专项资金和要素资源指标,对符合条件的平台载体和重大产业转移项目实施差异化支持,集中资源支持潜力大、条件成熟、成长性好的区域,并根据各地实际建设成效,实行以奖代补,重点支持工作积极性高、成效好的地市。

覃伟中表示,深圳将在省里的指导支持下,充分发挥产业、创新、市场、人才、管理等优势,结合兄弟城市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积极探索“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生产+服务”等合作形式,共同建设产业转移合作园区。特别是高水平规划建设深汕智造城、深汕湾机器人小镇,加快建设高端电子化学品园区,今年建成投产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二期,加快打造“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着力把深汕合作区打造成为现代化产业新城。

2023-03-03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56148.htm 1 破除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 广东打出“组合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