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安 宁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响铃交卷”,8万多家国有企业在这场“大考”中齐力交出一份高质量答卷。
1月31日召开的全国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总结电视电话会议认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主要目标任务已经完成。三年来,各方面共同努力,有力推动国企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相统一,更加突出强调市场主体地位,三项制度改革更大范围落地见效,瘦身健体有序推进,中央企业存量法人户数大幅压减,“两非”“两资”清退任务基本完成,企业办社会和历史遗留问题全面解决,鼓励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国资监管的专业化、体系化、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宣告圆满收官。透过三个关键词,我们可以感知国有企业发生了怎样的历史性变化。
关键词一:治理
2020年6月30日,中央深改委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发出了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动员令。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坚持“两个一以贯之”,形成科学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摆在八项重点任务之首,足见其重要性。
“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重大政治原则,必须一以贯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也必须一以贯之。”这一极具战略性的重大理论创新,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提供了破题之钥。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是公司制,而公司制改制的“重要一环”是建立规范的董事会。2021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中央企业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的意见》,对处理好党委(党组)、董事会、经理层等治理主体的关系,特别是处理好党组织与董事会关系作出指导。
按照上述意见精神,党组织前置研究着重看决策事项是否符合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等“四个是否”,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董事会致力于算细账,分析决策事项与公司发展战略的一致性等“四个分析”,定战略、作决策、防风险。
此外,为保障外部董事有效履职,2021年5月31日,国务院国资委成立中央企业专职外部董事党委,全面推行外部董事召集人制度,持续优化完善中央企业外部董事人才库,建立服务中央企业二级企业和地方国有一级企业董事会建设的外部董事人才储备库。
“红色引擎”护航,现代化巨轮扬帆。数据显示,目前已有3.8万户国企建立董事会,其中1.3万户为中央企业子企业,2.5万户为地方各级国有企业子企业,实现了董事会应建尽建,其中外部董事占多数的比例达99.9%。
《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报告(2022)》提到,中央企业集中力量破解一系列制度性、程序性难题,全面完成公司制改制,从法律上厘清了政府与企业的职责边界,使企业独立市场主体地位从根本上得以确立,产权制度、治理结构、经营机制等全面升级。
关键词二:活力
“铁工资、铁饭碗、铁交椅”是国企改革的老大难问题,干部任命论资排辈,上去容易下来难,更是国企改革多年来攻坚的硬骨头。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三项制度改革,因为“砸三铁”“动位子”,一直以来都有推进难度。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牛鼻子”依然是深化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但这次是动真格。
国企改革,就要改出活力与效率。改,就从总部和干部改起。国资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表示,经理层任期制契约化是三项制度改革的牛鼻子,从上层开始改起,“先改主席台,再改前三排”。
以中国一重为例,从集团总部开始,所有干部职工全部“起立”,重新“抢座”。同时,推行领导班子竞聘上岗、职业经理人内部市场化选聘,实现公司中层以上领导干部从320人缩减至106人。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中,广大国企以巨大的魄力推进具有“鲶鱼效应”的市场化改革,三项制度改革全面破冰破局:围绕“干部能上能下”,以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为核心的新型经营责任制基本建立,经理层签约实现全覆盖。围绕“员工能进能出”,国企加快实施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等市场化用工制度。围绕“收入能增能减”,推动完善了按业绩贡献决定薪酬的分配机制;关键岗位核心人才中长期激励有序推进,已开展中长期激励的子企业在具备条件子企业中的占比达到94%,这些措施惠及49.1万名骨干员工。
改革红利不断释放。2022年,中央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39.4万亿元、利润总额2.55万亿元、净利润1.9万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8.3%、5.5%和5%。“中央企业整体的效益在2021年高速增长基础上,2022年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彭华岗表示。
关键词三:布局
2022年12月21日,中国中钢整体划入中国宝武,成为党的二十大之后中央企业第一例集团层面的战略性重组。就在重组中钢集团的同日,新余钢铁完成工商注册,正式加入中国宝武大家庭。
20天后,2023年1月10日,央企整合再次打出“双响炮”:国内生物质发电领域头部企业国能生物重组进入国家电投;中国电建旗下医疗机构加入通用技术集团。
从能源、钢铁、装备,到医疗、粮食、航空,近年来,通过全方位、深层次、大范围地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中央企业之间的同质化竞争、重复建设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一批主责主业更加聚焦、业务结构更加清晰、核心能力更加突出的优势企业涌现。
“这几年,特别是去年,中央企业重组整合动作不断、成果频出,力度大、模式新、效果好,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彭华岗评价说。
记者了解到,仅2022年一年里,就有37家中央企业25组专业化整合项目分两批进行了集中签约。重组整合缘何成为国企改革“重头戏”?答案就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提出的重要目标中,其中之一就是要在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上取得明显成效。
比如,中国宝武与中钢集团实施重组,有利于优化我国钢铁工业布局结构,对于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更好解决中钢集团债务问题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又如,在粮食领域,中储粮集团和中粮集团开展股权合作,通过成立2家专业化合资公司,实现两家企业粮食仓储业务、油脂油料加工业务分别统一管理运营,粮食储备服务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提升。
不只是央企间的整合如火如荼,央企与地方国企之间的重组整合也有不少新突破。去年底,中国航材集团与海南省国资委开展通航产业专业化整合,中国通用航空有限责任公司以无偿划转方式成为海南省第一家“中字头”企业。此外,山东组建省环保发展集团、省体育产业集团等特色企业,四川打造了蜀道集团、机场集团等支柱企业,黑龙江组建了交通投资集团等7个省级产业投资集团,湖南省国资委直接监管企业由24家调整至18家……
增减之间,主责主业更专。4组7家央企实施战略性重组,新组建和接收8家央企,推动实施30余个央企专业化整合重点项目。中央企业法人户数累计压减比例超过40%,管理层级全部控制在5级以内。
取舍之间,发展动力更强。2020年以来,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投资增速超过20%,营业收入占比达35%以上。
进退之间,结构布局更优。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以来,国资国企有力有序清退低效无效资产。全国范围纳入名单的“僵尸企业”处置率超过95%。“两非”“两资”清退完成率超过96%。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以来,经过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国有经济在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的主体作用更加突出,中央企业在涉及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领域的营业收入占比超过70%,主业实业核心竞争力有效提升,改革推动国有企业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和安全保障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这为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改革无止境,奋楫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