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志斌 李裕猛
光明科学城地处深圳市西北部,规划总面积99平方公里,前身原为国营光明农场,“山、水、林、田、湖”要素齐备,生态本底优越,环境秀丽优美。近年来,光明科学城依托生态资源丰富、产业基础扎实、区位空间优越“三大优势”,集聚一流创新资源,大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科学赋能为“两山”转化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实现由远郊农场向国家科学城的华丽蝶变,探索出一条“绿水青山滋养科学城成长,科学城为绿水青山增金添绿,‘两山’在科学城里双向转化、同步蝶变”的发展道路。
坚守绿水青山,吸引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落地
光明区坚持将绿色作为城市发展最鲜明的底色,始终牢牢守住绿水青山。
从顶层设计出发,光明区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光明科学城建设同步规划、同步部署,超前布局科学城生态体系,出台了《光明科学城空间规划纲要》,构建“一心两区、绿环萦绕”总体空间格局;高标准编制实施《光明区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专项规划》《光明区开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体系规划》,提前布局生态绿心、通风廊道、生物通道、碧道绿道、公园绿地及各类环保基础设施,国际一流绿色低碳生态样板城区的建设蓝图擘画成型。
为了腾挪留白空间,光明区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构建国土空间开发和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体系,系统推进水生态、森林、耕地、石场四大治理修复工程,大力实施“山水连城”计划,建设山海廊桥、道路绿廊、沿河碧道等加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生态状况指数连续五年提升。
深耕绿水青山,超常规投入上百亿元治山理水,打出正本清源、建管纳污、提标拓能和生态修复“组合拳”,实施控尘、控排等“五控”行动,PM2.5由39微克/立方米降至20.2微克/立方米,稳定达到WHO第二阶段标准。河流水质由“十三五”期间的全域劣V类提升至100%达到Ⅳ类,茅洲河沿岸首现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水蕨。光明区成立以来投入229亿元高标准建设绿色人居环境,城区面貌焕然一新。
栽上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科学城落地,使光明区的发展战略定位多级跃迁,区域影响力辐射力显著增强。光明科学城构建“一心两区”的总体空间布局,“一心”即光明中心区,以光明中心区为依托,建设科学城的生活服务中心,“两区”即装置集聚区和产业转化区。其中,装置集聚区集中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研机构、前沿交叉研究平台、高水平大学等,并形成大科学装置集群、科教融合集群和科技创新集群“一主两副”的空间布局。产业转化区布局转移转化、孵化机构和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培育未来产业和新兴产业。
锚定金山银山,创新探索“两山”转化四大模式
依托得天独厚的蓝绿本底,光明区坚持科学赋能,走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发展路径,不断探索“两山”转化的最优模式,力争以生态之光点亮科技之城。
以茅洲河治理打造一河两岸经济带的治水兴产模式。光明科学城以茅洲河水环境综合整治为契机,清退沿岸“散乱污”企业1500家,释放7平方公里产业空间,因地制宜将沿岸老旧工业园打造成创新空间、教育空间和休闲空间,以前低端企业聚集的滨海明珠工业园华丽变身为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过渡校区,曾经的木墩河暗渠段蜕变为繁华商圈,谋划科技上城、中央剧场、水街城坊、创新田园四个城市级空间产品,塑造滨水文化、休闲与特色商业体验,上万亿的土地价值被激活。
以原始创新赋能产业发展的科研经济模式。产业生态化是“两山”转化的内在要求,在合成生物研究设施等19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的引领和磁吸作用下,光明科学城创新“沿途下蛋”“楼上创新楼下创业”综合体模式打通科研成果转化通道,带动产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2018年投资10亿建立合成生物大科学装置,打造“科研—转化—产业”创新生态链,现已形成近10万平方米合成生物产业园,集聚全国近一半的合成生物企业,千亿级的产业蓝海迅速打开,助力光明区经济总量迈过千亿级,年产值超百亿企业达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700家。
以生态先行打造高端会客厅的城市蝶变模式。光明科学城凤凰城片区,原产业形态低端,大片荒地。光明科学城落地后,因势利导投入超2000亿元,建“海绵”、推“绿建”、补“配套”、引“产业”,生态环境、城市品质焕然一新,产业结构迅速转型,科学城成果转化区雏形初现,城市功能品质持续完善。超千亿级产业“巨无霸”华星光电落地,带动上下游产业聚集,形成了完整的液晶显示产业链,助力光明区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集群集聚规上工业企业250家,实现工业产值约920亿元,短短几年内就从城乡接合部蝶变为千亿高端产业新城。
以科技引领农业发展的都市基本农田创新利用模式。光明科学城基本农田面积约1.3万亩,曾以散户种植为主,经济产出低效,近年来构建“1+N”农业增收模式释放农业经济“乘数效应”。创新种养+科技,持续攻坚被誉为农业“芯片”的种质资源,全球首创的广三系水稻杂交育种技术将保持我国在该领域的持续领先;原创性成果洁田技术打破了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创造经济效益超12亿元。探索种养+科普研学,依托设施农业、观光景点、科技设施增设科普研学服务。深化种养+旅游,以EOD理念为引领打造都市田园旅游区,助力光明区上年度旅游达4.9亿元总收入,接待游客近600万人次,同比增长82.7%。
创新蝶变机制,构建高效“两山”双向转化通道
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吸引高端企业和人才落户,实现金山银山高维增值。同时,强劲的经济动能托举更高水平的生态势能,助力科学城构建“护山、育山、靓山、强山”工作机制,更为有力地依法、精准、科学提升生态环境,推动实现“成长型”两山“零”的突破。
持续“护山”。光明区“环保顾问”制度主动服务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1+1+N”基层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管制度体系,创新实施生态环境“长制久优”机制,实现由“碎片化”管理向系统化监管转变。区、街道、社区成立“1+6+31”三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并建立高效完善的“统—转—督”运作机制,构建强有力的“大环保”工作体系,推动环保治理触角向最基层延伸覆盖,构建生态环境问题发现、整治、执法“三张网”,推动应查尽查。
推动“育山”。光明区创新“政府所有、开放共享”的科学装置共享机制,探索形成科技成果“沿途下蛋”高效转化机制,打通基础理论研究到创新成果孵化再到大规模产业应用的全流程环节,成为国家发改委全国推广的创新举措。
建设“靓山”。为全力保障生态文明领域的建设发展,光明区在财政投入方面予以优先倾斜。仅2021年,该项财政投入就达51.65亿元,较2015年增长了9倍,推动科学城创新建立城区颜值管养8大机制,全面实施“山水连城”计划,建设山水廊道、百里碧道,打造大尺度山水连城空间和疏密有致的城市空间格局,构成一幅“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优美画卷。
打造“强山”。光明区先后启动了“100%新建建筑绿色化+高星级绿色建筑推广”双轮推动建筑降碳,“绿色低碳+高新科技”产业模式推动产业发展减碳,“‘绿岛’+近零碳试点”双战略等低碳行动规划,推动城区低碳,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核心内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光明区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努力探索以科学赋能的“两山”双向转化路径,推动生态、生产、生活有机融合,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让生态之光在世界一流科学城璀璨闪耀,奋力谱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的新篇章。
(本文配图由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光明管理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