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龚成钰 叶友良
2020年底,在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中,广西南宁市未消除风险的监测对象尚有5069户18,041人,分布在南宁市12个县区,监测起来困难不少。
2021年3月30日,南宁市创新制定了《南宁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立健全防止返贫致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从压紧压实工作责任、优化财政保障政策、建立监测管理和帮扶制度、强化产业扶持、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等5个方面出台14条硬核举措,为全市相关部门提供了工作遵循。
炼出防返贫“火眼金睛”
说起这个《方案》,南宁市副市长刘宗晓连说出4个“早”:“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南宁市是全国脱贫人口最多的首府城市,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千差万别,虽然当时还没有同类指导性文件、其他城市也没有可借鉴的做法,但我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早谋划、早预防、早筹备、早行动’。”
但真正落实“四早”就要有一双“未卜先知的眼睛”。
为此,南宁市提出开发一个防返贫监测的数字化智能平台的构想,将原来的被动监测上升至事前预防。说起防返贫监测的小程序开发过程,南宁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曾祥彩回忆,“时间紧迫,同事们经常忙得两头不见日头,住在办公室也是常有的事。”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1年初,南宁市开发出返贫监测信息小程序。小程序以广西壮族自治区防返贫监测数据为基础,联合南宁市大数据发展局,组织教育、民政、住建等19个相关行业部门,通过数据分析和比对,对于农户生产生活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做到“一键”查询。
宾阳县思陇镇六岑村村民华玉志就是小程序的受益者。2021年2月,华玉志不幸被突然倒下的大树砸成重伤后入院医治,南宁市乡村振兴和防止返贫致贫工作指挥部办公室数据监测组工作人员通过小程序数据比对分析后,华玉志一家六口被纳入到监测对象范围并制定可行性帮扶方案。
“经数据比对发现,华玉志的医疗费用支出占据了他家庭收入的大部分,面临返贫风险。”数据监测组组长阳建坤介绍,目前,华玉志全家已纳入低保救助,同时,安排其妻子在村集体企业工作,每个月可以拿到1500元的工资,将返贫风险遏制在萌芽状态。
阳建坤介绍,2021年,南宁市通过小程序筛查有返贫风险并及时帮扶的共47,825人。2022年,返贫监测信息小程序将继续发挥效能,通过“一比二核三解决”的严格工作程序筑牢“防贫坝”。
设立防返贫基金“及时雨”
“要设立一个‘专项基金’,动员社会力量也能精准参与到返贫风险群众的救助工作中。”在脱贫攻坚收尾阶段,南宁市委、市政府的相关领导在调研中几经研讨后,创新性提出设立“防返贫基金”的构想,更好地发挥慈善事业在助力乡村振兴、推进第三次分配、推进共同富裕和参与社会治理方面的积极作用。
“防返贫基金”由南宁市乡村振兴和防止返贫致贫指挥部依托“中华慈善日”等时间节点,动员全市机关事业单位、爱心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广大市民募捐,对因病、因学、因灾、因意外事故有返贫致贫风险的四类人群实施精准救助。该基金由南宁市慈善总会统一接收和专户存储发放。
家住江南区江西镇的邓天昭,就是南宁市精准防贫基金帮扶的对象之一。2016年,邓天昭一家通过产业扶持、教育帮助等政策顺利实现脱贫。但今年1月,他被确诊为鼻咽恶性肿瘤。“得知患病的消息时,家里只有1万多元存款,目前已经住院治疗5次,医疗总费用近12万元,个人自费部分也达到了3.9万元,接下来还要进行长期化疗,面对高额的医药费,他不知道怎么办才好。”邓天昭说,正当他一筹莫展之时,江西镇政府及时将他纳入突发严重困难户进行跟踪监测,积极做好票据收集、申请、评议、审批等工作。邓天昭在6月13日递交了相关申请材料和住院票据,7月就收到了南宁市精准防贫基金2.4万元。
同样,2020年家住南宁市武鸣区宁武镇王思的儿子被确诊为白血病,治疗费预计要70万元。“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这是个天文数字。”王思说,一家人所有收入都源自13亩柑橘,但有了党和政府一次又一次雪中送炭,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武鸣区乡村振兴局按照相关程序,2021年1月,将王思一家四口纳入农村A类低保,6月纳入防止返贫检测对象并进行帮扶。协助其申请南宁市精准防贫基金的同时,还帮助王思申请小额信贷资金和种养殖奖补资金,助其扩大种养殖规模,目前王思种植柑橘已超过40亩,进一步扩大了家庭收益。
邓天昭和王思的受益案例,仅仅是南宁市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升脱贫质量的一个缩影。2020年成立至今,南宁市慈善总会已经在“防返贫基金”池中,为876名符合条件的群众发放603.85万元救助资金。
产业链赋能“更上一层楼”
既要救群众于水火,更要为群众谋福祉。根据各县区对421个脱贫村的精准摸排结果,又经过充分研讨和论证后,2021年8月,南宁市创新确定了25个市级重点帮扶乡镇、129个重点帮扶村。希望通过政策倾斜、资金倾斜、企业帮扶等方式,变“短板为样板”,进而带动全市的乡村振兴工作。2021年,南宁市已落实2.54亿元衔接资金切块下达到重点帮扶地区。
马山县林圩镇新华村是129个重点帮扶村之一,针对该村人均耕地不足0.5亩的实际,2018年以来,帮扶工作队始终把特色产业发展作为群众增收的突破口,支持和帮助该村发展沃柑、芭蕉以及蛋鸡、肉猪等种养殖产业。有了产业的支撑,新华村迸发出新活力。根据重点帮扶计划,2021年底,南宁市对该村的胜翔肉猪养殖合作社投入106万元扶持资金,助推该村肉猪产业发展壮大。
“做梦没想到,我还能带领乡亲们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该合作社的发起人、2016年脱贫的村民陈仁利介绍,随着合作社不断壮大,除带动本屯及周边两个屯67人靠务工增收致富外,也利用粪肥资源带动该村冬瓜、油茶、沃柑等400余亩农作物种植。2022年,合作社计划养殖4000头肉猪,叫响新华村肉猪品牌。
该村第一书记吕相华介绍,2021年新华村仅肉猪养殖一项,年产值高达1000多万元。“在不久的将来,产业链相对完善、盈利模式先进的现代化肉牛养殖基地将落地新华村,带动新华村产业融合发展。”
据了解,2022年至2025年,南宁市将按每个重点乡镇不低于500万元、每个重点村不低于100万元的标准下达帮扶资金,确保到2025年建成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镇,以点带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提质。同时,针对中央一号文件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要求,南宁市决定推动乡村振兴“6+6”全产业链发展,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进一步发展壮大脱贫地区特色优势产业。2022年,南宁市将至少支持10个重点乡镇、40个重点村发展乡村振兴“6+6”全产业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