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付朝欢报道 日前,《“十四五”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规划称,到“十四五”末,国家高新区数量将达到220家左右,实现东部大部分地级市和中西部重要地级市基本覆盖。
截至2020年底,国家高新区总数达169家。其中,东部70家、中部44家、西部39家、东北16家,建设了21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国家自创区”),成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十三五”期间,国家高新区在创新体制机制、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规划指出,到2025年,国家高新区、自创区布局更加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体制机制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明显改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基本形成,高新技术成果产出、转化和产业化机制更加完善。攻克一批支撑产业和区域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研制一批兼具原创性和先进性的高水平标准,形成一批自主可控、国际领先的产品,涌现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保障作用明显增强,绿色低碳和智能化转型成效显著。中关村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取得重要进展,建成若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和一批创新型科技园区、创新型特色园区,对国家重大战略的全方位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