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视野

生态文明引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实现双赢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冲击,需要警惕的是,不能因为经济发展遇到一点阻力就重新铺摊子上项目,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越是在这样的情形下,越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坚持绿色发展。

□ 张修齐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深刻变革,它不是单纯就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而是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方式的大变革。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生态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反过来可以发展生产力。

摈弃片面发展观与片面保护观,统筹推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曾几何时,为追求“金山银山”不惜放弃“绿水青山”,或者片面强调“绿水青山”,将二者割裂开来,形成了片面的发展观和片面的保护观。

一方面,片面发展观将经济发展等同于GDP增长,发展过程中忽略了生态基础,导致经济发展质量欠佳。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全面可持续的发展。首先,发展是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的全面协调发展,是高质量低能耗的发展;其次,生态文明以关注代际公平为核心,以未来长远利益为目标,重视人类的永续发展。反之,如果只注重一时经济的发展,不顾当地环境资源实际状况去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源,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难免造成盲目刺激经济所带来的生态后遗症。

不但要警惕经济数据“一俊遮百丑”掩盖生态环境问题,更要警惕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有的地方说起来重要、喊起来响亮、但一做起来就放空炮。从近年中央环保督察情况来看,老问题、老面孔频现,不作为、慢作为、不担当、敷衍应对、弄虚作假等问题依然存在。

另一方面,片面保护观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建设生态文明绝不是单纯解决环境问题,也不是只要环境保护而不要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片面保护观较之片面发展观更具有迷惑性,是打着生态文明的旗帜反生态文明,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消极维持环境资源现状而不敢于发展经济。与为了追求GDP增长而过度耗费资源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片面保护观打着“环保”的旗帜束缚经济发展。不但导致经济发展不起来,割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最终也有违生态保护的宗旨,不但难以共同富裕,有的地方还经济停滞,脱贫人口很可能重新返贫。生态文明绝不是守着绿水青山而放弃发展,单纯为了山清水秀而消极维持现状,最终导致贫穷落后,并不是生态文明。

第二,以生态建设之名行破坏环境之实。有的地方违背自然规律搞所谓的“生态修复”,实则是“生态形式主义”。例如,有的地方用绿色油漆喷涂人造景,营造所谓“绿色景观”,大搞形象工程,实则破坏生态;有的地方搞“大树进城工程”,大树移栽后不但原有的枝繁叶茂不复存在,还因水土不服而枝枯叶落,移栽后城市、乡村的生态都遭受破坏;还有的地方采用所谓立竿见影的“河底硬化”,将水泥石料修葺于河道中,使天然河床变成人造水泥漕,不但使得具有净水功能的水生物难以生长,河水失去自净能力,水体恶化变黑变臭,还影响水生野生生物种类,破坏生态平衡。

第三,在生态建设上搞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面子工程。有的地方开展绿化不积极,反而是搞面子工程很积极,为迎接检查搞“破墙透绿”;还有的地方靠文件落实文件、靠会议落实会议,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在某些基层无法真正落到实处,表面上生态文明建设搞得红红火火,其实是平时工作不落实、验收走过场。

第四,为了环保考核,对待关停企业采取“一刀切”,不仅影响经济发展,增加失业率和社会不稳定因素,还使得环境保护最终难以为继。生态环境保护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应当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把过去的“用环境换取增长”变成“用环境优化增长”,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水准,加快构建绿色生产体系。

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共进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冲击,需要警惕的是,不能因为经济发展遇到一点阻力就重新铺摊子上项目,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越是在这样的情形下,越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坚持绿色发展。

一方面,坚决纠正“不搞大开发就是不发展”的错误认识,坚决纠正“追赶发展阶段环境代价还得付”的错误观念,彻底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发展的做法;另一方面,推动实现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难”向两者协调发展“双赢”转变。

一是建立完善生态环境协同保护体制机制,完善硬约束机制。完善环境法、经济法、环境刑法,以可持续发展作为立法宗旨,通过完善立法,为经济与环保协同发展提供法治保障。用法律手段加大对森林、土壤、草原、湿地、矿藏、自然保护区等环境要素的保护,一方面使其充分发挥涵养水土、维持生态平衡的功能;另一方面,由于其原本具有经济价值,能够为人类提供劳动对象和生产生活资料,并为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因此,需要在对其开发利用中进行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实现“双赢”。

二是彻底破除“单纯GDP增长等于发展”的误区。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单纯追求速度的发展也不等于真发展。基于我国的能源资源状况,要通过优化能源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单位利用率,以等量的能源规模来支撑更大的经济规模。要让干部群众认识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重视人类经济活动所赖以存在的生态环境基础,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观念。传统经济学正是在这个问题上陷入误区,结果将人类的经济活动引向了有增长无发展的歧途。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共进。

三是推动经济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深度融合。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应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与循环经济,引导干部群众深刻认识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就是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让绿水青山既发挥生态效益又发挥经济效益。例如,从短期看,长江捕鱼虽能带来经济效益,但如放任捕捞最终将涸泽而渔,反而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也有损子孙后代的利益。长江十年禁渔计划的目的,就是要在更长远的目标上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互相促进、良性循环。

四是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逐步改变过多依赖资源消耗、过分依赖规模粗放扩张、过多依赖高能耗高排放的发展模式,对过度消耗资源的行为划定法律边界。探索绿色税收制度改革,通过征税调节过度的能源资源消耗,引导合理利用能源资源,把经济活动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让大自然休养生息。通过立法、司法、执法和守法,推动实现由“人的法益”向“环境法益与人的法益”并重转变,从片面促进经济发展、片面保护环境向二者统筹协调共进转变,从维护当代人利益向兼顾当代人利益与子孙后代利益转变。

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发展经济不能对生态资源竭泽而渔,环境保护也不能舍弃经济发展缘木求鱼,要让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

【作者系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本文为作者所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生态文明的生态环境刑法现代转型研究》(项目编号20BFX177)的阶段性成果】

2022-11-07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53365.htm 1 生态文明引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实现双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