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区域观察

东北全面振兴亟待新路径新突破

专家建议,跳出东北看东北,跳出短期看中长期,跳出经济看全面发展,以开放合作推动高质量发展

□ 本报记者 王健生

中国版图上,东北地区举足轻重。这里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关乎国家发展大局。新时代东北振兴,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党的二十大提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同时也指出,要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先导地位,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水平。

如何取得新突破?有哪些新路径?10月30日,在由东北大学、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主办,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承办的“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与东北全面振兴”专家座谈会上,专家学者展开深入探讨。

路径一:高水平对外开放

激活东北经济

与会专家认为,要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高水平对外开放则是当务之急。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创造了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对外开放红利是中国经济成功的主要原因。2003年,东北振兴战略启动,20年来的振兴历程,对外开放扮演了重要角色。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夏德仁指出,要用高水平对外开放激活东北经济,更大规模地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将东北的企业推向国际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当前,对外开放面临的国际形势十分复杂,中国应更加主动地对外开放,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化。从策略上看,中国对外开放重点可以侧重东南亚(RCEP)、东北亚和欧洲三个方面,其中加强与东北亚国家的合作是一个重点。”夏德仁认为,要在加强东北亚区域合作中赢得东北振兴的新机遇。深耕对日韩合作,加强对俄蒙合作,加强与德国的产业合作,畅通海铁联运,打造东北亚经济走廊,进一步推进东北经济的一体化。

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建议,加快推动制度性开放,实现高水平开放,参照CPTPP章节完善规章规制和管理体系的对接。

在黑龙江省社科院东北亚研究所所长笪志刚看来,东北地区融入东北亚区域一体化合作,一是要在时代的发展大潮中确立向东北亚开放的“东北大思维”;二是要树立东北开放一体化的意识;三是要形成东北安全的新优势。

“要以制度型开放为方向、服务业开放为重点,全方位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辽宁大学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院长王厚双建议,高质量地建设一批对外开放平台,突破传统的经贸合作思维,强力推进强链、补链、延链、建链进程,以此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

路径二:跳出东北看东北

推动区域融合发展

“讨论东北振兴问题要把握全局性,要在新背景、新形势变化下研究东北全面振兴新突破,东北全面振兴新突破需要新思路。这就需要跳出东北看东北,跳出短期看中长期,跳出经济看全面发展。”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指出,形成东北全面振兴的新思路,一是统筹安全与发展,这是国家战略;二是统筹东北经济一体化与东北亚合作。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张蕴岭指出,东北亚合作主要还是中日韩的经济合作。他认为,中日韩的合作有两个层面:一是基于开放政策下,通过市场作用的合作,主要是企业层面;二是基于三国政府合作机制下的合作。但是这两个层次的中日韩合作都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

为此,张蕴岭建议,一方面,可以在RCEP框架下构建以东亚为大平台的新市场空间,加强中日韩企业层面合作,充分利用中国市场支撑;另一方面,需要利用一切可能性重新启动中日韩政府间对话合作机制,克服认知分歧。

对此,中日韩合作秘书处秘书长欧渤芊也有同感。她指出,在复杂的形势和严峻的挑战面前,23年的中日韩合作显示出很强的韧性。

“RCEP生效以后,东北地区除了充分利用好协议中关于关税减让条款和贸易投资便利化条款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深入研究如何最大化地利用原产地区域积累规则条款和金融服务条款,以便增加域内生产、促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带动经济增长。”欧渤芊认为,东北地区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好这些机遇和平台,深度参与东北亚地区和中日韩合作,会对东北振兴起到积极的作用。

韩国中央大学国际关系研究生院特聘教授安忠荣表示,RCEP机构性建设和设计,是“WTO+”的模式,对于中日韩区域的发展非常重要。要把RCEP提升到一个更高质量的发展框架当中,实现更大领域的东北亚发展。中日韩三国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开启和挖掘潜在的合作领域,取得全新突破,最终实现RCEP与CPTPP的一体化,推动区域融合发展和一体化。

“中日韩三国在长期贸易投资合作过程中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下一步要巩固和继续提升涉及中日韩三方的产业链、供应链,为三国经济稳定甚至全球经济稳定发挥重要作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部原部长赵晋平强调,在这个背景下推动东北振兴,一是读懂RCEP协定,落实RCEP的重要措施,发展外向型经济;二是要适应未来更高标准的自贸协定,开展压力测试;三是要打造营商环境;四是发展民营企业,提升产业配套能力。

路径三:提升产业竞争力

推动高质量发展

当前,地缘政治冲突成为影响东北亚经济合作的重要因素,RCEP的落地实施为深化东北亚合作创造了条件,中国市场规模扩大,对东北亚经济合作的影响日益显现。与此同时,人力资本流失对东北创新能力的影响,全国与东北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绿色低碳转型,都给东北传统产业带来新的挑战。

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认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要围绕提升产业竞争取得三方面新突破,即推动产业技术创新的突破,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突破,实现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突破。

霍建国建议,把东北现有的发展构想和目标与加强中日韩合作有机地结合起来,高度关注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关注企业的成长。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提出欧亚新变局下东北与西北(新疆)“双向联动”战略。他建议,制定欧亚变局下中国东北与西北(新疆)双向驱动战略,把东北和新疆放在总体战略中一并考虑,东北和西北开展能源、矿产、装备制造业、数字经济等产业合作。

“东北振兴与海南自贸港建设同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可互为经济腹地与经济飞地。”东北农业大学教授苏中滨建议,双方在数字农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粮食统一大市场等方面开展广泛深入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依靠产业的转型升级,依靠外部经济的拉动,走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生态之路,即使是经济比较不发达的地区,也能走出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李凯通过对黑龙江东部六市转型的调研发现,依靠本地优势资源,发展接续产业,可以实现产业转型。但他也坦陈,这需要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聚集。

吉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柳涛指出,推动东北地区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要把握好五个着力点,即国家战略、人才和人口问题、创新驱动、简政放权、发挥生态优势。具体到推动吉林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需要把握六个重点:一是推进市场主体实现新突破,二是推进发展环境实现新突破,三是推进产业业态实现新突破,四是推进开放合作实现新突破,五是推进基础设施实现新突破,六是推进思想观念实现新突破。

在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政看来,推动东北振兴,要从优化营商环境着手解决微观主体活力问题,创新体制机制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加强产业协同创新解决创新问题,确立一个中心城市解决发展相关的一体化问题。同时,解决国有经济布局问题,加强合作推动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整合。

2022-11-04 专家建议,跳出东北看东北,跳出短期看中长期,跳出经济看全面发展,以开放合作推动高质量发展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53226.htm 1 东北全面振兴亟待新路径新突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