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综合

广东南沙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亮点纷呈

着力构建“点、线、面”结合工作路径——“点”:坚持加强党的领导;“线”: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主线;“面”:坚持做深做细“青字号”品牌

□ 程 云 黄淑婷

共青团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委员会自被纳入团中央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试点单位以来,在南沙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南沙共青团坚持“紧扣中心工作、聚焦主责主业、打响特色品牌、推动跨越发展”工作大方向,凡事“想在前、干在前”,牢牢把握共青团改革正确方向,聚焦“六化”目标,不断推动共青团改革向纵深发展。2022年5月,团中央组织开展终期评估,根据《关于反馈广州市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试点情况的函》的有关内容,南沙区工作突出、成效明显,经团省委评估验收,团中央复核,被评定为优秀等次,为广州市唯一一个优秀试点区。

南沙县域共青团改革工作,着力构建“点、线、面”结合的试点工作路径,“点”上强龙头,坚持加强党的领导;“线”上引全局,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主线;“面”上固根基,坚持做深做细“青字号”品牌,稳步走出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试点工作“南沙样板”。

多路径巩固共青团队伍,推动“无人可用”转为“专职专岗”。全额配齐团区委在岗专兼挂职团干,全面落实各镇(街)团(工)委中层正职待遇,全覆盖完成村(社区)团组织换届工作;构建南沙区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服务体系,为各镇街配备一名团建指导员,专人专职专岗开展基层团建工作;在确保传统领域团组织应建尽建的基础上,大力推动“两新”组织建立;完善团组织干部评价激励机制,每年对团组织一把手进行述职评议,考核优秀的向党组织推荐作为后备干部,团建考核不合格的不评优。

多层次完善政治教育机制,推动“固化单一”转为“形式多样”。印发实施《南沙区中学生积分入团实施意见(试行)》,建立健全入团积极分子全过程培养评价机制;积极开展推优入党工作,推动2021年新发展党员中团员比例超70%;印发实施《关于构建南沙区党团队一体化阶梯式培养机制的工作方案》,推动党团队育人链条相衔接、相贯通,优化青年追求政治进步成长路径;印发实施《关于南沙共青团全面融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工作方案》,统筹引领各方青年力量,积极融入基层党组织领导的“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多渠道向社会筹措资源,推动“一团包揽”转为“社会争干”。每年安排500万元部门预算,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形式,鼓励社会力量承接提供青年志愿、港澳青年交流实习以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等多样化服务,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团的建设工作;积极动员引领青年参与疫情防控工作;每年配备50万元支持镇(街)团组织聚焦青少年所期、所盼、所求开展创新创优团建项目,推动镇(街)共青团工作实现“一团一品”,实现基层团组织“站”起来,基层团工作“活”起来。

多举措擦亮青字号品牌,推动“默默无闻”转为“名声响亮”。打造南沙“新时代”青年志愿谷,构建“12NX”服务工作模式,务实做好青年志愿服务特色活动,组建孵化了近20支志愿服务队伍,常态化开展特色志愿服务品牌超100个,动员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青年达3526人次,累计服务时长超8万小时。打造“湾区启梦港”支持港澳青年发展全方位一站式服务平台,开展“文体对对碰”系列特色交流活动,累计促成超过5.2万名港澳青年在南沙交流交往;深化港澳青年学生南沙“百企千人”实习计划,累计吸纳超2000名港澳青年学生在南沙实习实践,促成23名港澳青年在南沙落户就业;推动“创汇谷”粤港澳青年文创社区提质升级,累计签约入驻港澳台青创团队177个,先后获得“广州市港澳台青年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家园”“广州市青年创新人才工作站”等荣誉称号。

多维度联系服务青少年,推动“千呼万唤”转为“一呼百应”。建立塔群式网上青年社群540个,常态化联系服务发动的社会领域团员青年近1.7万人,实现微信塔群从有数量没质量的“有形覆盖”转变为量质双收的“有效覆盖”;经布局南沙区“青年之家”服务网,建成区级、镇街级、村(社区)级三级“青年之家”共22个,逐步打通共青团联系服务青年“最后一公里”,将工作直接下沉至基层一线青年群体;大力拓展“线上共青团”建设,用活用好“青春南沙”“南沙青联”等新媒体平台,让党的声音真正走进青年,引导广大青年听党话、跟党走。

2022-10-30 着力构建“点、线、面”结合工作路径——“点”:坚持加强党的领导;“线”: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主线;“面”:坚持做深做细“青字号”品牌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53097.htm 1 广东南沙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亮点纷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