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隐形冠军”世界闻名,我们和德国等制造业强国之间的差距,不仅仅是在硬件上,关键是在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上,中德之间相差整整一个“隐形冠军群”的距离。
□ 李子彬
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坚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
2011年4月22日,笔者在写给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报告中建议,“围绕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围绕特色专业市场,发展上下游企业分工协作的产业集群,走‘专精特新’的路子”。2013年7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关于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工作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及推进措施。2021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首次在政治局会议上提出,升级为国家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这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在认识上的提高。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偏重规模和增速,在企业做大过程中及做大之后,出现许多问题。例如:技术创新不足,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不高,需要转型升级;或者主业不突出,后劲不足,企业负债过高等。在国际环境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高科技领域、“卡脖子”环节,对我国进行封锁。“卡脖子”的原因就是我们的企业不专、不精、不特、不新。德国的“隐形冠军”世界闻名,我们和德国等制造业强国之间的差距,不仅仅是在硬件上,关键是在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上,中德之间相差整整一个“隐形冠军群”的距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让我们加快了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和认识。
2021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发布《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2021年11月6日,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若干措施》和《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同年12月17日,《“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发布,明确提出,推动形成100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0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已经从一个概念、一个号召,变成了一个行动。
赋能助力,高质量推进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
优质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基础力量,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坚强支撑。目前,已累计培育“小巨人”企业8997家,带动各省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8万多家。但是在培育优质中小企业的过程中,也面临标准不统一、服务不精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今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不仅明确了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评价或认定标准,还对培育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即“着力构建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公益性服务协同促进的服务体系,引导各类服务机构加大对优质中小企业的服务帮扶力度,通过搭建创新成果对接、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创新创业大赛等平台,汇聚服务资源、创新服务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全周期、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
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工作以内因为主、外因为辅,核心还是依靠企业不断增强内生动力,坚持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政府和社会力量做好优化发展环境、加强服务支持等工作,共同形成培育工作合力。
世纪疫情和俄乌冲突交织,全球发展遭遇严重挫折。我国各级政府一揽子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当前正处于经济回稳最吃劲的节点。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力争实现最好结果,应从多方面共同发力。
在政府方面,一是进一步挖掘政策空间,保持为企业纾困不降温,让更多的企业在困境中存活下来。二是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特别是市、区(县)基层政府部门要多服务、办实事、提高效率,切实保护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的合法权益。对市场主体尽量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
在市场方面,一是着力扩大有效需求,提振消费,增强市场活力。各个方面要统一认识,提高认识,扩大消费需求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最终动力。二是扩大有效投资,这对当前稳定宏观经济大盘至关重要。
在坚守中转型,坚持创新引领,努力做强做优
2022年,绝大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仍然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压力,需要在坚守中转型,坚持创新引领,努力做强做优。
第一,要去杠杆,降低负债率,力争降到30%以下,以防范有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冲击。
第二,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要拥抱“互联网+”、拥抱产业互联网,大力提升企业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加强营销,开拓新的市场,应对某些产业的产能过剩。
第三,要坚持技术创新升级,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开展企业全员培训,提升素质,以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提高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增强企业“造血”能力,坚定地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
第四,改革完善企业治理结构,进一步改善企业激励机制、创新机制、企业内部的竞争约束机制,提升企业经营效率。
第五,加强学习,跟紧国家发展大势。近两年,国家在税收、财政、融资、创新等十个方面出台了大批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因此,企业负责人必须抓紧学习,学以致用,顺势而为。
(作者系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