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翟风彩 温连光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融媒体中心守正创新,先行先试,全面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积极探索“媒体+政务+服务”融合发展新路子,按照“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全媒体传播”舆论宣传新模式,以全媒思维、全域变革的勇气,不断提升主流媒体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传播力。
聚焦群众 搭建多元化宣传阵地
每天早晚,距离龙岩城区80多公里的新罗区万安镇竹贯村,“村村通村村响”大喇叭都会准时响起。
农村广播“响”起来,农民掌声“响”起来。其实,“村村通村村响”大喇叭只是新罗区融媒体中心推进建设的宣传阵地之一,中心还拥有《龙岩乡讯》、大喇叭、电视、新闻网站、微博、微信、小程序等多个终端,成功入驻《人民日报》、新华网、央视频、学习强国等10多个官方平台,拥有点播、直播、内容管理、网站发布4大系统,20多家新媒体平台一键发布,形成分众传播、分类覆盖的格局,实现了传播效果最大化,广泛地引导群众、服务群众。此外,中心还在全区各镇街建立了一支80余人的通讯员队伍。
“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用与人民群众密切关系的方式推送信息,把惠农政策、文化大餐及时传到群众的心坎。”新罗区融媒体中心主任吴庆安说,聚焦群众、做好服务就是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初衷之一。
新罗区融媒体中心成立于2018年12月11日,2020年12月31日通过省级验收。成立以来,以实际成效体现“融”的独创性和领先性,先后获得全省融媒体新闻协作先进县级台、全国20强市县电视台等省级及以上荣誉称号11项,获奖作品超百部。
构建矩阵 探索全媒体传播模式
“如今,中心每年制作编发原创融媒体产品500条次以上,融媒体平台的固定受众更是60多万。”吴庆安自豪地说,“融媒体产品传播阅读量10万+的时时有,过万成常态。”
融媒体作品优质高产的背后,是一套全新、高效的融媒体生产体系。“通过平台,‘策、采、编、审、发、评’实现全流程运行,融合不是各类媒介简单相加”,而是“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新罗区融媒体中心编发部负责人俞晓芬说,中心坚持移动优先战略,设立统一的新闻信息采集中心、编辑中心,按照“先网后报(台)”的原则,重构策釆编发流程,建立班子统筹、部门沟通、值班调度、线索收集、采前策划、舆情应对处置、报道效果反馈等制度,集中力量打造客户端、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移动产品,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全媒传播”。同时,与区、镇(街道)、村(社区)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宣传平台建立常态常效融合工作机制,构建微信、微博矩阵,打通服务基层“最后一公里”,实现同频共振、二次传播,放大传播效应。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基础在“合”,关键在“融”,发展在“创新”。新罗区融媒体中心积极探索“媒体+政务”“媒体+服务”等运行模式,以创新移动新闻产品,打破数据壁垒、信息壁垒、部门壁垒,推动形成渠道丰富、覆盖广泛、传播有效、可管可控的移动传播矩阵。
“媒体+政务”,扩大影响力,独立开发的新罗新闻网、微信小程序、App均已上线,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小程序、抖音号、头条号全部实现常态化运转,6大工作室进入实体化运作;成功入驻10多个官方平台,拥有点播、直播、内容管理、网站发布4大系统,实现20多家新媒体平台一键发布。
“媒体+服务”,提高公信力。完善App客户端建设,真正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着手建设慢直播平台,主动对接政法大联勤系统、文明实践中心志愿者服务平台,将群防群治、道路安全等工作与融媒体平台实现联合联动。
提质增效 服务延伸“自我造血”
县级融媒体中心要进一步强化“造血功能”,在坚持采编经营两分开的基础上,通过市场化运营实现价值变现,提高整体实力。
新罗区融媒体中心强化延伸服务,创新推出“媒体+商务”,在服务好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的基础下,深入探索协办、联办、代运营、外包、直播带货、工作室等多种经营模式,鼓励业务部门分类承接,具体项目合作共享、线上线下同步推进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提升“造血能力”。
“去年,代运营25个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微信公众号,承接宣传片超百个,承办各种活动30多场,年度完成招聘2期小记者培训学员300多个。尤其是2021年,仍实现创收增长22%。”新罗区融媒体中心运营部负责人聊俊国说。
与此同时,新罗区融媒体中心大力实施县级融媒体中心提质增效工程建设,已累计完成投资突破1000万元,进行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胆实践,基本上完成了主体工程的二次迭代。目前,已全面完成了新罗TV电视制播一体高清化改造,高标清频道、楼宇电视同步输出;三级等保机房建成,安全播出及消防系统完成改造,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坚强保障。
今年6月1日,新罗区融媒体中心独立投资的福建龙津融媒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公司依托电视、网站、报纸、微信、抖音、微博、短视频等媒介平台,拓展产业经营空间,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实现开门红。这也标志着该区媒体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