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聚焦

锚定“三市两地一枢纽”打造美丽中国老区样板

四川巴中市着力培育以绿色为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巴中市南江县赤溪镇西厢村 高 寒 摄

□ 本报记者 王 进

□ 李凌晨 高 寒

9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由鄂豫皖转战大巴山,以四川巴中为中心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为全国第二大苏区。从这里走出了446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共和国开国将帅,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去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明确包括巴中在内的12个城市为“革命老区重点城市”。

近年来,巴中市围绕“三市两地一枢纽”发展目标,狠抓改革创新,推进红色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努力打造美丽中国老区样板,推动新时代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

擦亮红色品牌

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在巴中通江县的悬崖峭壁上,当年红军凿刻的标语十分醒目,时刻激励着人们奋勇前进。

1932年12月18日,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从通江县两河口入川,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通江成为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府。如今,在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长眠着25,048名红军烈士,是全国安葬红军烈士最多、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

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对外发布《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提出加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建设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红军精神教育基地。2021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提出“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巴中作为川陕革命老区核心区、原川陕苏区中心城市,红色文化资源富集,被党史专家誉为“革命露天博物馆”。巴中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十四五’时期,巴中市委明确‘三市两地一枢纽’发展定位,‘三市’即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两地’即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文化传承基地、成渝地区绿色产品供给地和产业协作配套基地,‘一枢纽’即成渝地区北向重要门户枢纽。”

据介绍,通江县坚持以创建川陕苏区王坪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引领,大力开发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等,着力推动集祭拜瞻仰、传统教育、研学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在巴中南江县光雾山,当年巴山游击队战斗的地方,目前已成为成都、重庆等地游客前来参观游览的5A级景区。

“南江县正依托光雾山5A景区,打造一批特色民宿和康养基地,以‘两山’理念助力乡村振兴。”巴中市文旅新区光雾山管理处主任张正告诉记者,“比如,光雾山镇普陀村正以黄宾虹的《巴山夜雨图》为意境,打造‘一脉四境十二院’民宿群,并整合区域内乡村振兴、美丽乡村路、土地整治等项目资金,着力建设文旅新区高端精品民宿示范区。”

加快交通建设

构建成渝北向重要门户枢纽

“高高的大巴山,离天只有三尺三,要想翻越巴山顶,只有背二哥的铁脚杆。”“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去个成都跑一天。”这曾是巴中群众对当地道路交通的生动描述。

一直以来,落后的交通是阻碍巴中经济发展最为明显的短板。而如今,巴中已建成公路、铁路、航空立体交通,群众不再为出行而犯难。

据巴中市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十三五”以来,巴中抢抓基础设施补短板政策窗口,实施第三轮交通大会战,实现了从十多年前不通铁路、不通高速、没有机场到如今18条航线、6条高速公路、2条铁路的“空铁公”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历史性跨越。去年年底,全国首条红色主题高速公路——镇广高速王坪至通江段建成,县区全部入列“四好农村路”国家级或省级示范县。

日前,米仓大道二标段火闸垭隧道左洞顺利贯通,建成后,将与巴陕高速、镇广高速等多条道路连接,届时光雾山与诺水河将连为整体,沿途7个旅游景区也将连线成片,极大促进沿线旅游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汉巴南铁路南充至巴中段营盘梁隧道实现贯通,项目2024年建成通车后,巴中至成都将由目前至少4小时缩短至2小时以内;巴中至重庆时间将由目前3.5小时缩短至最快仅需1.5小时,将带动川东北、川陕革命老区融入全国高铁网,对促进川东北经济区快速发展、完善成渝地区城际铁路网和发展红色生态旅游业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聚焦特色产业

打通“两山”价值转化通道

在巴中市经济开发区建丰新材料有限公司偌大的厂房内,一条庞大的自动化生产线正在运转。该公司年产60万立方米超强刨花板,拥有目前中国刨花板生产单线产量第一的生产线,主要生产设备均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绿色化生产。

“公司可提供就业岗位300人左右,年税收贡献超过2000万元,每年可帮助周边林农增收超过3亿元。”建丰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经理骆勇飞说,“公司掌握了采用次小薪材及三剩物作为原材料的生产流程核心技术,提升了园区企业的产业层级,促进了当地循环经济的发展。”

巴中素有“秦巴山区天然药库”美誉,有药用价值的动植物有2400余种,是中国三木药材之乡、银耳之乡、金银花之乡。当地近年来利用这一天然优势,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成效明显。截至2021年底,全市种植中药材面积76万亩,规模位居四川省第一,资源优势正逐步转化为产业优势。预计到2025年,全市道地药材产业基地稳定在80万亩。

在四川国药天江药业有限公司展厅内,该公司副总经理游政告诉记者,巴中丰富的药材资源为企业提供了良好发展基础,也为当地老百姓增收致富。公司年加工中药材能力已达5000吨,生产500多种中药配方颗粒1500吨,与巴中市10多家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签署购销协议和基地共建协议,累计采购中药材近千吨,带动全市道地药材种植新增1万余亩,实现一二产业融合发展,2021年产值达1.8亿元,预计“十四五”末将达到10亿元。

“近年来,巴中把资源聚焦于与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条件最相符、最能做大做强的产业,确定‘1+3’主导产业——突破发展文旅康养首位产业,培育壮大食品饮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产业集群。力争‘十四五’末,全市建成500亿级食品饮料产业集群、200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和100亿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推动巴中工业形成新的增长极和动力源。”巴中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巴中的革命老区后发优势愈加凸显:绿色生态资源富集,森林覆盖率63%,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四川省平均水平的2倍,被称为“秦巴绿肺”“天然氧吧”,成为长江上游和秦岭重要生态屏障。

巴中市委书记何平表示,绿色生态是巴中最大的优势和潜力。当前,巴中市正立足绿色生态资源禀赋,发扬“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因地制宜发展低碳、绿色、特色产业,着力培育以绿色为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聚力打通“两山”价值转化通道,奋力推动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迈向新的阶段。

2022-08-05 四川巴中市着力培育以绿色为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51291.htm 1 锚定“三市两地一枢纽”打造美丽中国老区样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