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 平 黄振国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偱,着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落实“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新使命、引导群众建设新家园,使化屋村呈现出区域发展势头足、政策支持带动足、群众发展动力足的蓬勃景象,走上了感恩奋进的小康之路、实践之路和感恩之路。
区域发展势头足
化屋村的麻窝寨,是以前苗族人民种麻的地方。回顾往昔的日子,53岁的蔡尚恒感到很心酸:“那个年头,全家辛苦种一年出来的庄稼不够养活一家人。”路不通,石漠化严重,使化屋村成为深度贫困村。毕节试验区建立后,化屋村有了很大的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精准扶贫和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推动下,2017年,化屋村脱贫出列。2019年,化屋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20年,化屋村人均收入达11,500元,实现了由深度贫困村到致富小康村的华美蝶变。2021年,化屋村党支部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村党支部书记张玉芝代表村里去北京领奖,并参加了“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
化屋村三面临水,只有一条名叫手扒岩的羊肠小道通向山外的世界。2007年,新仁乡到化屋村的小路修通了;2009年,硬化的旅游公路通到化屋村;2017年,通村通组路修到了村民家门口。毛坯路、硬化路和通组路成为化屋村的“致富路”。今年,投资1.72亿元,长8.4公里、宽8.5米的新仁至化屋旅游公路建设项目动工并将于9月底通车,成为化屋村的“小康路”。如今,从麻窝寨向右望去,高速公路上的鸭池河大桥像一条巨龙把贵阳与毕节连接在一起,使化屋村链接市区、通向贵阳、通往北京的道路畅通无阻。
政策支持带动足
党史学习教育启动以来,化屋村通过抓实队伍建设、退耕还林、林长制和河长制,引领群众积极参加,建好绿色屏障。落实队伍建设,设立护林员岗位,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的边缘户参与生态保护,全村共有护林员和护河员16人。落实退耕还林,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进一步实施退耕还林、水土流失治理和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工程。争取总投资10,000万元实施化屋村山水林田湖草项目,筑牢乌江源绿色屏障。落实林长制度,完善村级林长组织体系,按照区域划分落实人员包保,确保实现一山一坡、一园一林有人监管。落实河长制度,按照护河分级负责要求,运用好护河员、民间义务监督员,全面取缔网箱养殖、完成退捕任务、实行禁捕。
结合种植业、养殖业较为发达的实际,化屋村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拟定乌鸡养殖、花卉育苗、餐饮露营、精品水果、林下套种等“十大产业”发展规划。着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确保群众增收致富,做强“绿色经济”。利用良好的生态和文化资源做强“绿色经济”,增加群众收入。如今,化屋村依托樱桃、枇杷、蜂糖李、甜柿、桃树等四季特色水果产业,发展采摘体验增收;利用房前屋后开展庭院经济,种植特色蔬菜,养殖土鸡,开办农家乐等发展庭院经济增收;注重旅游产业化与特色农业相结合,促进化屋村旅游休闲农业,发展旅游经济增收;建成5G+数字乡村建设示范点、苗绣扶贫车间及销售5G+慢直播、乡村旅游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数字水文监测等多个数字减贫示范点,使当地加快产业数字化,发展数字经济增收,奏响“绿色旋律”。
群众内生动力足
化屋村以“化屋苗绣”为产业发展方向,由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与企业合股经营苗绣产业,结合市场需求开发文创产品10余种。随着化屋苗绣声名远扬,订单大增。“今年,扶贫车间已接收苗族服饰订单1500套。前5个月,扶贫车间产值超过了60万元。”苗绣产业负责人尤华忠说。
化屋村下面的山谷产糯米,每年苗家过年的时候都要做点黄粑过年。黔西市跳出化屋发展“化屋黄粑”,争取到广州计划内资金500万元,在村田坝村建田坝黄粑厂,利用化屋村现有黄粑展销中心,采取“线上+线下”共同发力模式,同步铺开销售渠道。项目建成后,日产能将达2.5吨以上,年产量900吨以上,年产值预计超过2000万元。
依托优美的自然风光,化屋村积极引领当地群众发展乡村旅游业。仅今年1月~5月,化屋景区累计接待游客46.6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13亿元。使本村的旅游发展初具规模。“我们这里生态好、风景好,周边省市的游客都来我们这里旅游,一年的收入能达到十几万元。以前从来没有想过,我们这个落后的小村落,能吃上旅游饭、产业饭。”化屋村民王光元感受颇深。